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宋人长编体当代史的崛起(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孙建民 参加讨论

其四:资料情况。
    长编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收集最丰富的资料,尤其是相互矛盾的资料,加以甄别考辨。如果相互歧异的资料少,那就不必采用长编体。而宋代有关本朝史的著述,恰恰非常纷繁而复杂,其歧异与矛盾,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因为人、事、政策的影响,因为记载者政治倾向、立场、观点的不同,因为现实政治斗争的频繁,宋人特重白纸黑字,相信历史记载的“利害”。因而,各式各样的官史,私史充斥、不同程度地“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就官方史书而言,无论是最原始的起居注、时政纪,还是在不同背景下修成的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无不充满着矛盾岐异,打上了皇权干预和权臣私意的烙印,以致实录不实、正史不正,“国史凡几修,是非凡几易”。比如:北宋的实录,太祖实录曾两次修纂,后录即是在宋太宗干预下重修的,充满迎合和避忌。[18]神宗实录至有三修。元祐史臣修者诋毁新法,蔡卞、林希重修者贬斥元祐,故有朱墨本。到了南宋,高宗、赵鼎令元祐史臣之子范冲三修,力为宣仁太后辨诬,攻击王安石变法。[19]相应,哲宗实录,也经两修。初由蔡京主之,分前后录两部分,“京之意,以宣仁垂帘时,政非出于上(哲宗),故分前录,盖厚诬也。”[20]实质上,这是新旧两党政治斗争在修史上的反映。再如,高宗朝《日历》,即受到权臣秦桧的篡改。[21]所以无论北宋或南宗,官修史书私意曲笔之处比比皆是,且“是非凡几易”,问题太多了。修当代史尽管要使用这些史书,但必须做到明其弊、去其讹、断其疑,尤其要重新审视其是非标准。
    私人著述方面,北宋中叶以后,随着政治斗争的频繁,也呈纷纭之势。最明显者,邵伯温、司马光等无祐派及其子弟门生,著私史诋斥、诬蔑变法派,甚至无中生有。到了南宋,先有李纲、宗泽与汪伯彦、黄潜善的矛盾,后有赵鼎、张浚与朱胜非、吕颐浩的政治分歧,再有秦桧专权十六年与主战派的势不两立,可以说矛盾更为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各派门生子弟均执笔著述,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目的。以致记载事件详略各异,评判人物各执一辞。相对于官书而言,更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撰述者背景各异动机不一,阵营复杂,门户派属私见行诸文字,隐己之恶,掠人之美,几为通病,难以作凭。资料记载的这种情况,决定了史家在利用时决不可贸然从事,而只有将它们纳入长编体之中,综合考证、参互求索,方可补弊纠偏,扶其偏私,斥其讹谬,平析曲直,恰当弃取,做出高质量的信史。而《长编》、《要录》和《会编》正是在上述资料条件下,利用长编体修纂成功的。
    总之,无论是人、政策,还是事件、资料都给编写当代史布下了层层障碍。史学家受到现实政治、人事、资料的多方面掣肘,这是既定的先决条件。而南宋三位史学大家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们找到了最恰当的途径--长编体。从而,在夹缝中突出了史家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书、事诸因素的左右,达到了众说“汇而为一”的修史效果和目的。
    三、编年史传统的转化与更新--长编体确立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自身,同时在发展积累过程中不断寻求更合适的表述方式。因为,表述方式的变革往往也就反映了学者们对学科自身的新认识。中国历史学也不外此理,源远流长的中国史学史,一定意义上也是一部史学家们探究历史的最合适写作方式的历史,就是说,是不断更新与转化传统写作体式的过程。
    中国历史编纂史上最早确立的是编年体。五经之一的《春秋》即是最早的编年史。稍后的《左传》,更是一部编年体煌煌巨著。二者以其崇高的地位确立了编年史的体例和传统。到了汉代,天才史家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后,纪传体才另开一枝。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与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比较适应,满足了一定的作史要求和目的,所以为后代所继承,也被封建王朝尊为“正史之体”。但是,纪传体独霸史坛之后,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不足之处是明显的,尤其是纪传体断代史。唐之刘知几,宋之郑樵,都对之有过非议和驳难。尤其,纪传体明显地不适于对当代史的,当代史研究中所要涉及的价值评判、政治评价、鉴知等,作为当代人总有些难以定案、难作定评。
    编年体在其长期发展中,显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刘知几说这种体裁“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序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列重出。”[22]长处的确不少。但是,编年体长期难以与纪传体对垒。司马光作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将其操作程序规范为先搜集各种记载成从目,然后作资料长编,最后再删修定稿这样互为衔接的三部曲。于是,人们发现,作长编是编年体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无力量或条件不成熟时,仅利用长编法也可以成就史学著作。这样,长编的独立是自然而然且又切实可行的事,它不仅是编年体传统的体现,而且是其更新和发展。
    当然,李焘曾说过其《续资治通鉴长编》是“未成书”的话,又说等以后由司马光一类大家来定稿等。同时的大学者吕祖谦也曾在给李焘的信中建议将《长编》删削定稿。而且象《长编》等宋代长编体名著的注文中也多有“待考”之类的未定之论。但这些都不能否认长编体作为一种体裁的独创性和独立性。因为,我们稍为考察便不难发现,作长编的方法远承古籍校勘中的异同校勘记,正文体现作者倾向,注文表示异同。如果说校异同属于校勘古籍的一种校勘法,那么,长编法也可以作为写作史书的一种体例。所以,李焘自称未定稿云云,正可解释为聪明的自谦。尤其,长编体作为一种体裁,与编年、纪传一样,也确有自己的规格和特点。它一经确立,便在各方面凸现出了当代史编写的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