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时期的裁军(2)
二、裁军的经过 在洋务运动30年中,清政府裁军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在太平天国及捻军等农民起义军被镇压后;二是收复新疆平定西北之后;第三期是中法战争后至甲午战前。 第一期裁撤的主要是勇营和衰朽严重的部分绿营。1864年8月,湘军攻克南京不久,曾国藩就开始裁撤湘军。当时,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共12万人,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曾国荃统领的围攻金陵之师;二是皖南北两岸的朱品隆、唐义训、王可升部以及刘松山、易开俊的老湘营,三是江西鲍超、周宽世部,四是李续宜部,其时李续宜已死,遗部由萧衍庆统一部助攻金陵,成大吉、蒋凝学各统一部驻扎湖北。其中以曾国荃部最多,共5万余人。曾国藩先遣撤曾国荃围金陵的湘军一半25000人,留下12000人防守金陵,15000人由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统领作为皖南北的游击之师,同时遣撤萧衍庆一军9000人,韦志俊军2500人。次年正月,留在金陵的湘军又续裁8营4000人,5月,曾国藩奉旨督师山东,金陵未撤的8000人大都不愿北行,唯张诗日一营随行,于是,尽撤其余7500人。此时,唐义训、金国琛部在徽州休宁鼓噪索要欠饷,朱品隆部在石埭也有索饷闭城之事,这样,便将这三军同时遣撤。在湖北方面,成大吉部也在索要欠饷,蒋凝学部奉调赴陕甘,经襄阳时发生哗变,于是将这两军全部遣撤。11月底,撤去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三军。1866年夏再撤王可升一军,其后驻扎江西的鲍超、周宽世两军也因哗变而被解散。这样,在两年中,曾国藩统领的12万湘军除张诗日一营和刘松山的老湘营外全部裁撤。 李鸿章在平吴战役后准备将淮军裁去30000人,但未及实施淮军便奉命北上“剿捻”。1868年,捻军被镇压后,清政府就勇营的遣撤和留防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最后决定将裁存的勇营编成防军,驻守各战略要地。清政府就此问题发布上谕:“著各该督抚迅议章程,分别遣留,专案奏报”(注:《刘忠诚公遗集》卷5第33页。)。李鸿章便于这年11月“裁撤铭军马队一营,鼎军马队三营,步队八营,武毅军马队七营,盛军马队二营,仁军马队三营,树军步队三营,勋军马队三营,步队十营,合共遣撤马步50营勇夫30000余人(注:转引自罗尔纲《淮军志》中华书局1997年1月版第71页。)。接着经李鸿章奏准,淮军裁余军队分驻直隶、山东、江苏、陕甘、湖北各战略要地。次年,鼎字营裁余七营六哨在韩庄哗变,溃至宿迁,经吴长庆部缴械后全部遣撤(注:转引自罗尔纲《淮军志》中华书局1997年1月版第72页。)。至此,淮军总共尚余40000余人。 同时,河南巡抚李鹤年也对毅军、嵩武军“挑选归并,各留十营共计20营,酌令宋庆驻扎归德府,张曜驻河南府,分资控扼,其余各营概行裁汰”(注:《剿平捻匪方略》320卷第14页。)。 这时期绿营裁撤最早是在1863年,因南河道总督标改设淮阳镇,裁其余兵963名。1866年,广西巡抚张凯嵩整饬营伍,裁兵10982名(注: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98页。)。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则按左宗棠的闽浙成案裁兵,“福建裁兵30512名,浙江裁兵13329名,广东裁兵20100名,江苏裁兵506名”。“1869年,山东经巡抚丁宝桢奏准裁兵1968名。1870年,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裁改绿营水师营制,共裁水师10146名。1872年,江苏续改淮阳营制,裁兵1768名”(注: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98-99页。)。 第二期裁军始于左宗棠平定新疆之后。左宗棠平定回疆,战功卓著,但所耗军费惊人。1867-1874年8年间,左宗棠接收的“西征饷项”每年为624万两,1875-1877年3年间,每年需饷890万两,两项合计共耗军费7762万两(注: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66、279页。)。为节省开支,清政府于1878年批准兵部同户部的议奏,“将各省留防勇丁陆续裁汰,以半年为期,统裁十分之一”(注:《光绪政要》第172页。)。1880年,清政府再次“令各疆臣酌量裁兵”(注:《清史稿》第3935页。)。 淮军自同治年间裁撤后尚余40000余人,1878年,李鸿章虽因淮军“兼顾南北数省防务,地段太广,兵力极单”,还是遵从部议,“于盛军枪队内酌裁五营,铭军枪队内酌裁四营,武毅军枪队内酌裁三营,庆军枪队内酌裁二营,共裁十四营,合之先裁二成正勇,共计减去11800余人,现留淮勇28900余名”(注:《光绪政要》第173页。)。1880年,“丁宝桢认为川勇经次第裁撤后尚存2900余名,仍可裁其什一。这年,湖南绿营及水陆防勇共裁4300余人,湖北通省额兵酌量裁去3200余人,安徽陆续裁去9000余人”(注:《清史稿》第3902页。)。甘肃原为边防重地,在全国所有省份中驻兵最多,因新疆平定之后,甘肃成为腹地,而且该省赋少,军需全靠东南各省供应,因此,1881年,甘肃裁军17637人(注: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99页。)。同年,“岑毓英因苗乱已平,把贵州的屯军、防军裁去9000人,并以裁军补额兵”(注:《清史稿》第3936页。)。1883年,贵州巡抚李用清又将制兵裁汰二成,计裁守兵3200余名,战兵2900余名(注:《清史稿》第3902页。)。同年,张曜、刘锦棠鉴于新疆驻防军全部溃散而奏言:“裁汰勇丁既可规复兵额,变通营制方能永固边防”。一面大量裁勇,一面就裁勇中“选其精壮者,编成制兵”,“改行饷为坐粮,以期关外多一精兵,关内少一游勇”(注:《光绪朝东华录》总第1381页。)。张之洞也在山西整顿军务,1884年,“奎斌裁汰山西省两镇兵3000余人”(注:《清史稿》第3937页。)。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了第三期裁军。首先裁撤的战争期间各省新募之勇。其中淮军募至132营(注:王尔敏《淮军志》第362页。),事后,原有的防勇各回防地,新募之营遣散归籍。1887年,因为河南的河工用款,户部奏准裁撤防勇的长夫,每营裁去90名。李鸿章会同两江总督曾国荃奏请少裁长夫,暂时每营裁夫60名(注:《光绪政要》第652-654页。)。1891年,清政府又谕令裁减防勇一成(注:转引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6页。)。 由于绿营兵不得力,勇营难以裁尽,清政府针对兵勇兼设的情况决心变通绿营营制,裁额并粮,以使:“兵皆如勇,化弱为强”。1885年,清政府“谕直省裁汰绿营”(注:《清史稿》第3902页。)。湖南巡抚卞宝第奏请“以两饷挑一兵,”并认为“原设将弁亦应随之核减,”武弁“隐匿空粮,摊扣月饷,役使额兵”,如若裁兵他们必将“多方阻挠”,因此,“应先裁将弁以并营”(注:《光绪朝东华录》总第2006页。)。根据这一建议,绿营开始裁减下级武弁。这年,“河南、黄运河、湖北、陕西、四川、云南共裁兵26943名,其中贵州裁把总以下武弁111名。1886年,山东裁兵3769名,山西裁兵5910名,裁都司以下武弁50名。1893年,云南裁兵1582名”(注: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100页。)。 总计洋务运动30年间,绿营共裁18万余人(注: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88页。)。勇营时募时遣,且督臣往往各行其是,其裁遣的数字无法准确统计。到甲午战争前,全国留存防勇约27万余人(注:《清史稿》第3931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