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断加大教育投资 美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1985年为5.0%,1987年为5.1%,1988年为5.2%,1989年为5.3%,到1992年增加为5.5%。早在1990年美国全国的教育开支超过了军费开支,达到创记录的3,530亿美元。1992年,美国全国的教育总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如果以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来表示一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994年,美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2,304.3美元,中国则只有45美元。[12,14,15,16]。 美国政府一直把教育当作利国之本。1992年,美国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4.1%,即使在今天也是世界高水平。美国公共教育经费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又把用于主要教育培训计划的经费比1998年增加了32%[17]。美国经济的发展无疑给教育和科技提供了世界上最有力的物质保障,如果说,先进发达的教育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则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是教育和科技的坚强后盾。 美国60%的基础研究是由大学完成的,大学也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1997年,美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r&d)经费达到240.31亿美元。另外,联邦政府在高等学校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ffrdc)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达到54.05亿美元。美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1997年,高等学校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60%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的。1999年,联邦政府预算给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为145亿,比1998年增加了6%[10,16]。 美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不过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比重最大,约占50%左右,中央联邦政府的投入只占10%左右,学生的学费一般在20%左右,其余的就是私人捐赠、学校自身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然而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除国家、政府获益以外,社会、企业和个人也是获利者……企业的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高等教育满足了个人的欲望,获得了知识的技能,培养了就业的能力,使之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加了就业机会,从而有获得更高报酬的可能性。因此,根据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款”的基本原则,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应对高教投入经费。于是1984年美国一州立大学校长约翰斯顿提出了“高教成本分担”的观点,这看来无疑是合理的[29]。 4、经济发展的引擎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斯特斯说,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纪信息经济中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大学称为“engine of development”。 美国著名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就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在那里,围绕着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究开发机构,其中最大的是具有3,500多人的斯坦福研究所。这种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技基地,即出人才、又出技术、产品,大大缩短了反映高新技术发展的知识信息从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早在90年代初,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根据生产含数公式算出,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9%。目前,世界各国都竞相借鉴美国的“斯坦福-硅谷”模式,建立科学工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的高技术经济发展[30]。 5、造就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 “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一直以为是军备竞赛,是工业竞争,是钢铁比赛,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从今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传来的信息。 50年代美苏空间技术竞争中,前苏联领先一步送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下使美国举国感到耻辱,各部门首先指责教育界,教育部门也觉得对不住大家,认真反省。10年后,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也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艺术素养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一项“零点项目”研究,该研究历时20多年,花费上亿美元,参加人过百,涉及100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他们的研究成果导致了美国国会1993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为此制定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31] 今天,历史已发展到知识阶段,谁占有知识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有优势。随着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劳动者素质仍是决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关键仍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所以造就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正是新世纪的需要。 6、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美国的教师素质较高,早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就要求小学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一律按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即学位)评定。 进入80年代以来,劳动力素质、国家教育质量等问题被高度重视,于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专题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的美国人,必须认识到两点最基本的真理: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如中国领导人表述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诮淌?32]。 7、走向新世纪的美国教育 美国各阶层对教育都非常的支持,教育被美国全社会认为是生存的基础和生活质量的保证。美国科技教育水平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重视密不可分。一方面,从政府到整个社会,都能够意识到科技教育水平对国家及个人的重要性,尊师重教早已成为美国的社会风尚,个人、企业、团体都积极地接收教育,帮助教育,从事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也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科技教育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反过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教育事业。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为分权制的美国教育,近年了又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要与地方社区相结合,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波伊尔博士等提出的要“创建新型美国学院”的主张正是体观了这种要求。1983年,美国的全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急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198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又提出了[改革中的美国教育]的报告。1991年,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赋与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以法律地位,并规定设置教育标准和教育改革审议会等等。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又提出了一个题为[塑造未来]的报告[33],指出提高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学科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是塑造美国未来的中心任务。 美国的[2061计划]的卷首语写到“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映。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目前,美国已经基本普及了中、初等教育,这一点可以从两项指标中看出。在美国,14岁以上成人文盲率为0.5%,初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5%,而中国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8.5%和55.5%。到1995年,美国82%的人口具有高中毕业文凭,22%的美国人拥有本科和研究生学位。今天,几乎所以5到17岁的青少年进入学校,而年龄在18至21的青年人有43%升入大学学习。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使美国教育正在迈向终身教育之路。特别是知识经济大潮涌来之际,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美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1999年,克林顿提出了全美新的国民教育纲领,要求8岁以上儿童“能读会写”,13岁以上少年“能够上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18岁以上青年能够接收“大学教育”,成年人接收“终身教育”。美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1世纪初将美国发展为群众性的知识社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34]。 199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名为[开创21世纪的科学和技术]的报告[26],克林顿在附信中写到:我们有责任,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孩子、对未来的后代,去进行在科学技术上的这些远见投资,以帮助我们把握住这一变化瞬间,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21世纪的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