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国共内战前后英国对国民党的态度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奚庆庆 参加讨论

一、1912:美国模式影响下的单一制选择
    这里的美国模式专指以联邦制为主要内涵的美国国家制度和政府体制,即美国国家的构建模式和基本制度模式,“美国联邦主义的实行,影响了既想促成统一,又想保留部分地方自主性的国家”③。1912年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在此,笔者只就直接参与构建者的主要代表的思想、制度设计过程、制度内容、实际运行来说明该问题,不涉及此间关于联邦制与单一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论争。
    (一)美国联邦制影响下新国家创建不同主体的联邦制取向
    1912年新国家初创阶段的直接参与者主要有三部分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联邦制的影响,把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划等号,作为新国家构建的制度样板和选项。
    首先,作为构建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孙中山的联邦制构想早期见诸兴中会纲领之“创立合众政府”。使用“合众”一词本身就表明孙中山对美国建国模式和国家模式的仿效。1903年1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推翻清王朝后,“将建立共和政体,因为中国各大行省有如美利坚合众国诸州”④。尤其是武昌起义爆发后,在海外的孙中山多次公开主张中国仿效美国,建立联邦国家。1911年11月,他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指出:“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实最相宜。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换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大致亦复如是。”⑤与此同时,他又说:“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因中国省份过多,人种复杂之故。美国共和政体甚合中国之用,得达此目的,则振兴商务,改良经济,发掘天然矿产,则发达无穷。”在回答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关于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发展的问题时也指出,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表明此乃“旨在建立一联邦式共和国的起义”。⑥可见,在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关键点上,作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和革命家,孙中山把美国联邦制作为样板,和中国的地方多样性与当时各省分散举事的方式相结合,来倡导和论证构建一般意义或标准样式即美国式的联邦中国。
    作为新国家构建中的实力派,起义和独立各省的态度和取向对构建什么样的新国家也颇为重要。当时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等人率先发出了仿效美国、建立联邦制新国家的倡议。他们的主张和推动直接促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组建。1911年11月11日,程、汤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吁“请各省公推代表赴沪”。次日,又以苏浙两省都督府代表雷奋等人的名义,“以同样旨趣通电各省”。⑦13日,陈其美“复就此事转电各省都督征求同意”⑧。程、汤等人的基本主张如下:
    自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共和政治,已为全国舆论所公认。然事必有所取,则功乃易于观成。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美之建国,其初各部颇起争论,外揭合众之帜,内伏涣散之机。其所以苦战八年,收最后之成功者,赖十三州会议总机关,有统一进行,维持秩序之力也。考其第一次、第二次会议,均仅以襄助各州会议为宗旨,至第三次会议,始能确定国会,长治久安,是亦历史上必经之阶段。吾国上海一埠,为中外耳目所寄,又为交通便利,不受兵祸之地,急宜仿照美国第一次会议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磋商对内对外妥善方法,以期保疆土之统一,复人之和平。务请各省举派代表迅即莅沪集议。⑨
    美国著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对此评论说:“此一模仿美制的建议,随即得到武汉方面的完全赞同,认为那确是一定不易之法。”⑩可见,这些独立省区的实力派也以美国的联邦制为蓝本,谋求联邦中国的构建,尽管他们的立场和出发点或许与孙中山有所不同,但就新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来说,可谓不谋而合。当然,独立各省对新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地方绅商和立宪派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基础和力量。不仅前引苏浙两都督电文就是张謇等所谋划,而且实际上,武昌首义后,东南各省绅商纷纷起而呼吁本省响应,并主张构建联邦制国家。广东省各大团体开会时有人就提出:“今日救亡,只有二策:一速行联邦政策,开放二十二省分治,以御革命风潮。”九善堂总商会也上书广东都督胡汉民提出:“鄂省黎都督既电粤请派员往鄂,组立联邦,与桂省政府意见相合。商等公意,以为我粤与各省言语风气,大不相同。且岁入较各省为多,以本地之财,办本地之事,除外交费等项照数公摊外,不必兼顾他省,自以联邦制度为最宜。”(11)
    建国法律文件起草者的态度取向也直接影响着制度文本的生成,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华民国之初两部基本法律文件起草者之一的马君武。作为同盟会元老级人物,马君武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就新国家的构建问题连续在《民立报》上撰文表达己见。1911年11月9日,他在《共和政体论》一文中指出:“共和政体者,今世界上最合于理论之政体也。”(12)11月10日的《论共和国之秩序》一文又说:“瑞士及合众国有秩序,而其秩序为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更为优越,应为共和国的秩序(13)。显然,他意在提醒那些共和国的创建者:共和政体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政体,而共和政体的国家制度就是联邦制,联邦制是更好的制度选项。至此,可以说新国家构建的三类主体的制度选项都包含甚至指向联邦制,美国联邦制对正在进行新国家构建的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美国联邦制影响下单一制选择的曲折过程
    从新国家构建的实际过程来看,武昌起义后,新国家构建即提上日程,但各省间情况复杂,既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又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组织。湖北虽为革命先声,但上海则为革命人士集中之地,两地几乎同时开始中央政府的建构。起义各省在上海的代表组成“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承认武昌在开国中的地位,赴武昌组建临时中央政府。但当时武昌受到清军威胁,1911年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举行,湘、鄂、桂、苏等11省代表参加,推湖南代表谭人凤为临时议长。12月2日,会议决定由江苏代表雷奋、沪军代表马君武(14)、湖北代表王正廷先行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3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即通过并对外宣布。可见,关乎新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具有宪法性质的这份文件,基本上是三人在一天内完成的。如王世杰和钱端升所说:“大纲自起草以致决议,历时不过两日,其经过程序的简略可以想见。”(15)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二天,虽然这份文件又作了修改,但基本制度结构没变。创制过程如此简单,模仿和学习甚至照搬他者的情况就必然存在。
    从内容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仅为一个中央政权架构的粗线条设计,并没有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直接规定。换言之,新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选择并不明确。虽然还不能认为它是一个联邦制的文件,但其主要条文已能够体现联邦制的精神。如第一条关于国家元首——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关于国家立法机关——参议院,规定:“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都督府自定之。”(16)1938年,王赣愚就此评论说:“或许我们可以说民元是中国改建联邦的绝好机会。辛亥革命初成,各省独立,外为连衡。所谓‘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就是由各省代表制定;且临时大总统的选举,每省投票亦以一票为限。此时联邦的思想,不独隐约可闻,且似乎已见于实施了。”(17)钱端升也认为:“临时政府颇具有联邦制之色彩”,“仅为以省为单位之政府,而未能认为以全国人民为一总单位之政府”,但“当时制定组织大纲者,自起草以致决议,初无建立联邦国家之意,而乃有如此规定者,则缘革命发生以后,政府之组织,纯粹由于各省起义者之联合。因之,所规定制度,乃暂不得不具联合政府之性质,而缺乏全国人民组织政府之意义”(18)。
    从1911年12月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1912年3月的《临时约法》,仅仅三月余,却实现了从带有明显的模仿美国联邦制的制度设计的褪色,到模糊的单一制的重新选择。1912年1月,临时参议院未成立前,仍由各省代表会代理举行会议,决定由景耀月、张一鹏、吕志伊、王有兰、马君武起草《临时约法草案》,并决定以林森等九人负责对草案的审查。1月28日,不足40人的临时参议院正式成立。2月初,当清帝退位之事确定、孙中山即将大总统位让与袁世凯之时,颁布临时约法的迫切性更加显现。从2月6日至3月8日,参议院连续召开关于草案的三次审读会。3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通过;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公布。对此,戴季陶评论说:“《约法》之制定,条文多所未备。然而在后进之国,立法之经验既缺乏,而研究讨论之时日,亦甚短促,且明知此《约法》不过施行一年,其详明之规定,须以俟诸制定宪法之时,则其不能十分完美,盖亦无可如何者也。”(19)
    从内容看,《临时约法》的制度设计还保留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联邦制的一些痕迹。如第17条规定:“参议院以第十八条所定各地方所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第18条继而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此外,还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20)当然,较之前者的联邦制色彩,《临时约法》不能不说是明显减弱了。戴季陶就明确指出:“惟《约法》于中央与地方之关系,毫不明确制定,故中央伸张权力之野心,日以发达。”(21)事实上,《临时约法》颁布之后,“改建联邦的声浪已十分微弱”(22)。
    对于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到《临时约法》的变化,时人和后世治史者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上,认为这是“抑制袁世凯野心”的“对人立法”。对此,谷钟秀作了另外解释:“各省联合之始,实有类于美利坚十三州之联合,因其自然之势,宜建为联邦国家,故采美之总统制;自临时政府成立后,感于南北统一之必要,宜建为单一国家,如法兰西之集权政府,故采法之内阁制”,但被认为是“借以掩饰当时‘对人立法’的真相”(23)。今天看来,则不尽然。以当时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认知和理解程度,美国=联邦制=总统制、法国=单一制=内阁制等这样简单的串联和划等号也是很正常的。当时亲历临时约法产生并随后出任临时参议院议长的吴景濂后来对此说得很清楚:“议约法时,关于取美国制度,抑取法国制度,当时争论甚多,有速记录可证。并非为袁氏要做临时大总统,故定此约法,以为牵制。予始终侧身与议,故知之较详。日后攻击约法者,皆袁政府所唆使。”(24)况且,在以北洋派和国民党两种势力为主的政治生态之下构建新国家,统一问题无疑是考虑的重点,而想达到统一,单一制无疑是更为有效的制度选择。
    从1913年10月的《天坛宪法草案》到1914年5月的《中华民国约法》,表明国家结构制度的选择已完全转向单一制。《天坛宪法草案》第一条就规定:“中华民国永远为统一民主国。”(25)这表明“该草案为一种单一国宪法,而非联邦宪法”(26)。由袁世凯主导的《中华民国约法》则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等15项大权(27),成为一种既没有规定其产生方式,又不向任何机关负责、几乎不受任何制约的总统制,“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即意味着拥有主权”(28)。由此,袁世凯实际上实现了一个人对新国家主权的拥有,时人指袁氏“窃国”并不为过,更重要的则是表明在国家结构形式上,在现代单一制外壳之下,复归了变了形的传统的单一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