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而言之,“村”是某一地域空间内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行动的基本单位,日常性的、经常性的、最重大的活动都是在“村”内进行。在“村”的范围内,诸要素齿轮般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运转,完成结构化过程。只有“村”,方能作为地域社会的基本单位,除此以外没有这样的单位。小于“村”的“村落”不是独立的地域社会的单位,因为村落无法包容某一群体完整的自足生活,即不能包容某一群体完整的祭祀单位、生产单位、交换单位、婚嫁单位、继嗣群单位。大于“村”的乡(镇)、县、省乃至国家,既不是某一群体经常性的活动单位,也不是这一群体必要性的活动单位,故而不是地域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最小单位。吉登斯说:“时空的‘固定性’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固定性,日常生活物理环境实质上的‘既定’特征与惯例彼此交织,深切地影响着制度再生产的特征。”[11]46“村”作为地域社会的最小单位,具有时空的固定性和社会的固定性特征。只有村能够将各种活动聚合起来,只有将地域社会构成的诸要素置于“村”这个整体之内,才能够进行问题的分析。 2.齿轮式的外部结构。国家与地域社会之关系。笔者是从“自足”的整体性来分析,得到了“村”是最基本的地域社会构成单位的结论。然而也正是在这里留给自己一个论证上的疑问:人们可以在村内达到自给自足式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到村外去活动呢·村外的实践活动对地域社会构成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又是怎样的意义呢· 吉登斯曾指出:“社会具有双重意涵,一是指具体界限的系统,一是指一般性的社会交往。我引入了‘跨社会系统’和‘时空边缘’这两个术语,以便更清楚地阐述实际状况。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区域化的两个不同方面。”[11]47本研究以“村”来界定地域社会的“时空边缘”,“村”是指具体有边界的系统,而一般性的社会交往,则是超越村的边界的。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群体的日常生活的三种活动构成地域社会的内部结构,而个体活动与群体的偶然性活动的意义在于共同构成了与某一地域社会以外的交往的路径,它是地域社会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一种方式。于此,人们基于“生存”的实践活动与基于“发展”的实践活动造成了地域社会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地域社会与外部的联系。只要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视角去解释地域社会的构成,所看到的通婚圈、继嗣范围、市场圈和祭祀圈四者之间就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是简单的重合关系,而是呈现“一部分重合另外的部分并不重合”的复杂现象。这个重合的区域就是“村”的范围,不重合的部分如齿轮状嵌入与其相邻的另一地域社会,形成了具有某种啮合关系的“齿轮式”的地域社会结构。“齿轮”内部的“圆”是地域社会的内部结构,“齿轮”外部的“齿”是某一地域社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这样就构成地域社会与外部世界“联系与封闭”、“边界与延伸”、“微观与宏观”、“在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上能够自足的地域上最小的社会单位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统一。“齿轮”可以看作地域社会融入更大社会的结构上的一种机制。这里所说的“齿轮”,指的是相互关联。在运转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大小齿轮相互啮合着运动。但在这里,不必将此过程理解为大齿轮永远带动着小齿轮转动,应该设想为两种互动:一是千千万万个地域社会的小齿轮的动力带动着大齿轮运转。二是当小齿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给予大齿轮动力使其运动起来以后,大齿轮有着巨大的惯性也而带动并均衡着小齿轮的运动,而且当大齿轮受到外部的影响被赋予新的动力以后,它也会以新的方式带动着小齿轮一起运动。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是,地域社会内部其实是一种张力运动的过程。在继嗣、联姻、生产、祭祀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地域社会内部紧密联系进而形成地域社会基本结构即地域村的同时,宗族分支的村外搬迁、村外婚姻、信仰圈活动、工商业生产的实践等活动也暗暗地在解构着地域社会内部的关系。地域社会就是在这种张力关系中动态地被结构着与建构着。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解构的力量越来越大,但还没有达到总量中对于传统建构力量的超越,因此,地域社会在目前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地域村依然是一个异常稳固的基本社会结构单位,地域社会依然是地域村的范围,并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依然是这样。这是本文最终的结论。然而,人类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只要当地域社会内三种基本实践活动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突破了地域社会内部的限制而建立在更大的范围之内,那么,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地域村”作为地域社会的基本单位的状况将出现根本性的变迁。 注释: ① 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 “竹根鲁”指以“竹根”作为祖灵信仰的鲁姓宗族。“山白草起”指以“山白草”作为祖灵信仰的起姓宗族,下同。 ③ 大理市为县级市。 ④ “罗罗颇”为哀牢山彝族的自称。 ⑤ “密撒巴”为彝族的一个分支。 ⑥ 蒙化,今为巍山彝族与回族自治县,属大理州。 ⑦ 限于篇幅,本文将物质生产活动对于地域社会构成的意义删去了,只分析了“交换”活动。 ⑧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盐巴问题。摩哈苴不生产盐巴,这是需要交换方能满足日常生活,但盐巴的交换亦可通过村外的互惠性交换完成而不一定通过市场完成。 ⑨ 严格说来,这个比喻并不确切。首先,齿轮是规则的,而地域社会构成诸要素的实践范围却是不规则的。其次,齿轮是机械式的,而地域社会内外结构及其建构都是有机的。但是这一象征也的确可以给予我们关于地域社会结构清晰明了的图像:各种内部齿轮啮合在一起,形成地域社会的基本结构;各种与外部的关系的齿轮啮合在一起,形成地域社会与相邻的另一地域社会以及国家乃至全球化的关系。 ⑩ 这里的“村”指地域村而非行政村。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 61. [2]马塞尔·莫斯。礼物[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2-23. [3]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35. [5]林美容。从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M]//李筱峰,张炎宽,戴定林,等。台湾史论文精选:上。台北:玉山社,1988. [6]林美容。由祭祀圈来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J].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6: 6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8]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M].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4. [9]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4. [10]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M].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7. [1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