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朝廷有时也想做一点好事,但主观武断,操之过急,反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清官们便尽量想法弥补,减轻人民的苦难。如北齐皇帝在“河清三年(564年),敕人间养驴,催买甚切”。人民急于所迫,无法可施。东郡太守孟业,则下令各县先拿出官库中的钱,借贷给百姓买驴以应急需。他说:“吾既为人父母,岂可坐看此急。令宜权出库钱,贷人去办,后日有罪,吾自当之。”后来果然被人弹劾。但他急人民之所急,为百姓而自甘获罪的行为感动了人民。被捕之日,“郡人皆泣而随之”。数百人远道相送,“攀援号哭,悲动行路”,而“诣阙诉冤者非一人”,朝廷被迫下令放还[①c]。 至于边陲地区,清官们更尽量多做利民之事,以减轻人民负担。东汉桂阳太守卫飒就是如此。桂阳郡所属的含洭,浈阳、曲江三县有很多山地,“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卫飒到任后,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理卹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②c] (三)利民养民,发展农业 清官良吏大力排除天灾人祸的同时,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引渒水修芍陂,开稻田,“陂径百里,灌田万顷”[③c]。东汉庐江太守王景,又“驱率吏民”,对“芍陂稻田”,“修起芜废”,“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④c]。东汉武威太守任延,在河西地区也兴修水利。“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⑤c] 推广犁耕:任延先任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⑥c]王景任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⑦c] 督倡蚕织:王景在庐江,“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著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⑧c] (四)便民惠民,繁荣商业 孙叔敖任楚相,入冬农闲劝民上山采伐竹木,春夏雨多水大,人民便乘河流涨水运出竹木,“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有一年,楚庄王嫌通行的钱币太轻,改小币为大币,结果“百姓不便,皆去其生”,商人破产,商业萧条,市场混乱。孙叔敖发现这一严重情况后奏报庄王,请求立即恢复原来的钱币。庄王批准了他的意见,即刻下达命令,三天后市场又恢复了原来的繁荣[⑨c]。 东汉合浦郡太守孟尝,为民除弊兴利,使“去珠复还”,更是一个奇特的例子。合浦靠近南海,郡内不产粮食,而海中多出珠宝。合浦人以采珠为业,与相邻的交址郡人民通商贸易,卖珠买粮。但因郡守贪财好货,派人无限制地采取珠宝,结果珠宝“渐徙于交址郡界”。合浦人无以为生,“贫者饿死于道”。孟尝到任后,访求民情,革除弊政,不到一年,“去珠复还”,人民恢复了采珠易粮的事业,商业也活跃过来了[⑩c]。 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政权对立,双方以淮水做为禁止通行的界限,商贩们不能自由贸易。北齐的苏琼,在徐州做官时,开放禁令,首先允许淮南受灾的人们,到淮北买粮度荒。“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11)c] (五)教民化民,移风易俗 清官们对百姓不仅怜之养之,而且要教之化之。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最大的理想就是推行“德政”[(12)c],“以德化人”[(13)c]。“德政”的内容很广,包括提倡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人们之间仁爱礼让,人民服从政府法令,政府官吏平和施政,等等。总之,通过建立和好的家庭和有序的社会,达到风俗淳厚,“德化大行”[(14)c]的目的。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清官孙叔敖,首先树立了榜样。孙叔敖“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15)c]以后的清官廉吏纷纷效法。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以礼训人,不任刑罚”,“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百姓怀爱,莫有欺犯。”[①d]西晋的杜轸任建宁令,“导以德政,风化大行,夷夏悦服。”[②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