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3)
4、手工业经济 随着畜牧业、狩猎业、农业的发展,契丹人的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立国前,冶铁和纺织业就较为发达。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墓〔11〕,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墓中〔12〕,出土有大量的铁器、铜器及陶器,证实契丹立国前冶铁、铸铜、制陶已经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立国后,手工业飞速发展,促进了辽代社会经济的进步。 辽太祖、太宗时期的手工业,主要表现在食盐、矿冶、陶瓷、铸钱、纺织等方面。辽境内盛产池盐、海盐。《辽史》卷六○《食货志》下记载:“盐之法,则自太祖以所得汉民数多,即八部中分古汉城别为一部治之。城在炭山南,有盐池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八部皆取食之。及征幽、蓟还,次于鹤剌泺,命取盐给军。自后泺中盐益多,上下足用。会同初,太宗有大造于晋,晋献十六州地,而瀛、莫在焉,始得河间煮海之利,置榷盐院于香河县,于是燕、云迤北暂食沧盐”。辽代的产盐之地很多,如渤海、镇城、海阳、丰州、阳洛城、广济湖等,都处于近海靠湖地带。 铁、铜、金、银等矿藏的开采和冶炼,主要在东京道。《辽史》卷六○《食货志》下载:“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又是曷术部者多铁;‘葛术’,国语铁也。部置三冶:曰柳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神册初(应为天显初,即公元926年),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得州, 也亦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置采炼者三百户,随赋供纳。以诸坑冶多在国东,故东京置户部司,长春州置钱帛司。太祖征幽、蓟,师还,次山麓,得银、铁矿,命置冶”。辽太宗年间,耶律羽之曾任太傅判盐铁,管理盐业和冶铁,其墓葬出土大量金、银、铁、铜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水平高超。 陶瓷烧制,在契丹族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独创,在中国五代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辽代早期的瓷器类型繁多,既有契丹族传统的特点,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属于辽太宗时期的遗迹。墓中出土的陶器虽数量不多,但制作十分讲究,为灰陶,器外表施黑色陶衣,并采用磨光技术,陶质细腻,火候高。瓷器多为仿定窑白瓷,釉色晶莹,胎质细腻,胎体轻薄;绿釉瓷和仿青瓷也是辽瓷中少见的精品,还有褐釉、酱釉瓷等。器种有白瓷皮囊式鸡冠壶、白瓷盘口瓶、白瓷盖罐、白瓷钵、葵口白瓷大碗、白瓷粉盒、褐釉皮囊式鸡冠壶、浅褐釉喇叭口盖罐、酱釉瓷罐、青瓷双耳四系盖罐、绿釉瓷瓶、“盈”字款白瓷大碗、葵口青瓷碗等,皆为辽瓷中的上作之品。 铸币,在辽以前就开始铸造。到辽太祖、太宗时期,钱币铸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史》卷六○《食货志》下记载:“鼓铸之法,先代撒剌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太宗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石敬瑭又献沿边所积钱,以备军实”。这一时期钱币实物发现甚少,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一枚“天赞通宝”,“天显通宝”有孤品存世。 另外,还有纺织、皮革加工等手工业部门。 辽世宗至景宗时期,陶瓷、丝织、酿酒、矿冶和金属制品等手工业继续发展。穆宗时,曾经“造大酒器,刻为鹿纹。名曰‘鹿’,贮酒以祭天”。〔1 〕(卷七《穆宗纪·下》)这种酒器在辽怀州城北窖藏中有发现。为了烧制瓷器,一些地方建筑了新窑,或在原瓷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利用。北京市门头沟龙泉务窑址(资料源自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品),出土大量的白瓷片和废匣钵。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辽驸马墓,〔13〕属于辽穆宗时期的遗迹,出土瓷器以仿定窑白瓷为主,还有青釉、绿釉瓷器,器种有白瓷鸡冠壶、白瓷罐、白瓷长颈罐、“官”字款白瓷盘、花式口白瓷碗、白瓷长颈壶、青瓷碗、绿釉鸡冠壶、绿釉罐等,釉色晶莹,制作精致,代表了这一时期高超的烧瓷工艺。 丝织手工业也有长足的进步,品色增多。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辽墓〔14〕出土的丝织品,包括绢、纱、罗、绫、锦、刻丝,共六类,90多个品种,首次发现丝织品上用金线的标本多件。 辽代统治阶级驱使奴隶和其他劳动者大量酿酒,用以祭祀、宴饮。设置麹院专门酿酒机构,民间也酿造酒类。例如上京就有“酒家”,辽穆宗曾“微行市中,赐酒家银绢”,又“以银百两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1〕(卷七《穆宗纪·下》) 矿冶和金属品的制造,都继续发展。史载辽穆宗凭自己高兴,随时赏赐大臣白银和金器。内蒙古赤峰市大营子驸马墓,出土的金银器中以马饰具最有特色,饮食器具有银盏托、银杯、银碗、银箸、银匙等;还有大量的铜器和铁器,用于生产和日常生活。在河北赤城龙烟铁矿发现辽代古炼铁遗址〔15〕,出土辽代建筑材料和大量炉渣等,已有相当规模。 辽圣宗、兴宗时期,手工业又有新的发展。显州(今辽宁北镇),是当时绫锦的主要生产地之一。统和元年(983年)十二月, “以显州岁贡绫锦分赐左右”。〔1 〕(卷十《圣宗纪·一》)辽代统治者经常赐给群臣丝织品,如统和十二年(994年)正月, “霸州民李在宥年百三十有三,赐束帛、锦袍、银带”。〔1 〕(卷一三《圣宗纪·四》)开泰元年(1012年)八月,“铁骊那沙等送兀惹百余户至宾州,赐丝绢”。〔1〕(卷一五《圣宗纪·六》) 陶瓷烧制,进一步发展。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16〕,是目前所发现的辽代规模最大和品种最齐全的一处窑场,有马蹄形窑室,以烧制粗白瓷为主,细白瓷较少。色釉陶器较多,为黄红色或灰绿色缸胎,在施釉前挂白衣,色釉有茶、绿、黄、黑褐和三彩等多种。瓷器种类多为日常饮食用具,器形有碗、杯、盘、碟、壶、瓶等,还发现有带“官”字款的烧瓷匣钵。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墓,〔17〕属于辽圣宗时期的遗迹,出土的瓷器多为饮食器具,器形有绿釉长颈盖壶、茶绿釉鸡腿坛、绿釉罐、白瓷盖罐、白瓷盆、白瓷碗、青瓷碗、青瓷盘等,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技艺超群。 食盐的产地增多了,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宋使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述:“上国(上京)西百余里有大池,幅员三百里。盐生著岸如冰凌,朝聚暮合。年深者坚如巨石,……其碎者类颗盐,民得采鬻之”。这个大池指的是广济湖,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达布苏盐池。辽代的食盐,还不断流入宋朝,形成“私市”契丹盐的现象。《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载:“代州宝兴军(今山西代县)之民私市契丹盐骨堆及桃山盐。雍熙四年(987年),诏犯者自一斤论罪有差, 五十斤加役流,百斤以上部送阙下”。北宋下令禁止民间走私契丹盐,也说明辽代食盐业的发达状况。 矿冶和金属制作,在这一时期不断得到发展。 “圣宗太平间(1021-1031年),于潢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矿, 兴冶采炼自此以迄天祚,国家皆赖其利”。〔1〕(卷六○《食货志·下》)。 太平七年(1027年)五月,“西南路招讨司奏,阴山中产金、银,请置冶,从之。复遣使循辽河源求产金、银之矿”〔1 〕(卷一七《圣宗纪·八》)。辽代赠送宋朝皇帝和赐给西夏国主的礼品中,有很多的金、银器,群臣立下战功,也经常能得到银器的赏赐。统和四年(986 年)五月,“斜轸遣判蒲姑奏复蔚州,……乘胜攻下灵丘、飞狐,赐蒲姑酒及银器。……十一月,郎君拽剌双骨里遇宋先锋于望都,擒其士卒九人,获甲马十一,赐酒及银。”〔1 〕(卷一一《圣宗纪·二》)内蒙古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巴林右旗庆州白塔、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墓、辽宁朝阳北塔,都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而以陈国公主墓的金、银器最为精彩。除两套完整的金、银殡葬服饰(包括金面具、银丝网络、鎏金银冠、金银蹀躞带、金花银靴等),其他多数为饮食器具、马饰具、日常生活用品,共计178件金银器,制作精致,数量多,种类全,证实了辽金、 银器制作的繁盛状况。在多数辽墓中,都发现有铁器及铜器,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饮食器具、兵器、马具等,说明冶铁、铸铜都有很大的进步。 铸币继续出新,《辽史》卷六○《食货志》下记载:“圣宗凿大安山,取刘守光所藏钱,散诸五计司,兼铸太平钱,新旧互用。由是国家之钱,演迤域中。所以统和出内藏钱,赐南京诸军司”。在内蒙古林西县三道营子钱币窖藏中〔18〕,出土有“重熙通宝”、“统和通宝”等。为了促进辽地经济的发展,辽政府力求吸收宋朝的铜钱入境,还禁止辽代钱出境和毁币铸器。在开泰年(1012-1021年)中,“诏禁诸路不得货铜铁,以防私铸,又禁铜铁卖入回鹘,法益严矣。〔1 〕(卷六○《食货志·下》)“重熙元年(1032年),……先是,南京三司销钱作器皿三斤,持钱出南京十贯,及盗遗火家物五贯者处死;至是,铜逾三斤、持钱及所盗物二十贯以上者处死”。〔1 〕(卷六三《刑法志·下》)。 此外,还有武器及交通工具的制造。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