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社会动荡与地方士绅(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赵世瑜 参加讨论

已经有识者指出,17世纪普遍的骚乱,从佃农、奴仆的小规模起事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充分显示了旧秩序的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关心个人的道德进步,而且更关心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在这一时期,中央权威恰好并不强大而有效,因此地方士绅或地方精英并不能真正指望依靠政府来恢复秩序。他们通过建立地方慈善组织、学校、社区协作和救济组织,还刊行和宣扬善书,来行使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在功过格这类善书中,作者劝告士绅要在社区中扮演善人的角色。如果一个地方对佃户慷慨解囊,那么后者在感恩戴德之余,会去向神祈祷保佑,而这个地主会因此而大病速愈;如果哪位富绅发起过赈灾,他就会活到90岁高寿(注:Cynthia J.Brokaw: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pp.172,173-174.Prin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所有这些,都表示了士绅对稳定地方秩序的焦虑和关怀。当然,这种做法也符合当时批判“空疏之学”、倡导求实致用之风的思想氛围,与先儒的修齐治平理想亦相一致。
    陈氏一家对此也是身体力行。我们前面已经提到陈廷敬的祖辈在乡里调解诉讼、扶助贫困等方面的行为。到陈廷敬的父亲陈经济时,他也是“治家勤俭,以其余赒给乡人。戊辰捐谷焚券,乡人感德,诣抚军请旌奏。先公知之,遽追抑其事。数日,人益感奋,罢市辍农,叠上状郡县求请旌建祠。郡上之方伯,方伯上之抚军,皆交口嗟咨,竟通牒礼部。先公闻之大惊,自草状辞……”(注:《午亭文编》卷43,《百鹤阡表》,第8页上。)。在上辈的影响下,其他子弟也身体力行,如陈廷愫,“处家庭间恩义兼尽。凡抚孤、济急、赈荒,莫不引为己任……又私出粟行朱子社仓,惠更溥”(注:同治《阳城县志》卷10,“人物志·宦业”,第26页上。)。对陈氏的此类举动,清初名臣魏象枢曾撰诗赞扬说:“古道何能遘?高风尚在今。恫矜原素念,桑梓况关心。尽饱仁人粟,争得义士吟。贞珉书不朽,遍满太行阴。”(注:魏象枢:《寒松堂全集》卷7,《陈太翁出家谷赈饥,乡里德之,赋呈说岩先生》。转引自高翔:《陈廷敬述论》未刊稿,1998。)
    陈廷敬本人的思想与其家族前辈显然是一致的,或者从他的思想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其家人的观念。他曾表示,对古礼中基层社会的“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相宾之意”非常羡慕,认为“今之乡不得齿于古之州,独不可以齿于比、闾、族、党乎!”(注:《午亭文编》卷35,《刻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序》,第11页下-12页下。)对于老家郭峪那些因为没有土地而人死无处理葬的穷人,他也表示同情,并主张对他们进行帮助(注:同治《阳城县志》卷15,“艺文”,《义冢碑铭》,第30页下。)。在京师作官的时候,有人把自己的住宅腾出来作三晋会馆,“欲使乡之士大夫从宦于京师者,岁时伏腊,以时会聚,敦枌榆之义,饮酒献酬,雍容揖逊,宴处游息之有所也”。他更是大加赞扬,感慨说:“天下之物,苟为我所自有,未有不思诒其子孙者也,然金谷之池台,平泉之水石,旦暮而失之矣。京师天子之都,贵人富家侈土木之费,楹桷雕焕,飞甍蔽衢,行路指目,一再过焉,而不胜盛衰兴坏之感,彼之念其子孙者何如耶?而公举所以遗子孙者,共之乡人,如脱敝屣,益其所见者远矣。”(注:《午亭文编》卷38,《三晋会馆记》,第11页上-12页上。)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乡绅在社区中的角色如此,若遇兵荒马乱,他们就更要肩负起守望之责。
    
    陈廷敬和其他人都曾对阳城和郭峪的地理特征做过描述。从大形势来说,“太行西来几万里,至阳城迤南百里,崭然而尽,如化城蜃楼,列嶂北向。郭峪在其中,谓之镇。郭峪方三、四里,各倚山岩麓为篱落,相保聚,或间百步,或数十步,林木交枝,炊烟相接”(注:《午亭文编》卷45,《故永从令张君行谷墓志铭》,第16页下-17页上。)。是一个可以自保一方的地理单元。或说“县在山中,冠盖罕至,人鲜杂处……土虽瘠而户不甚贫,地虽偏而仕宦辈起”(注:乾隆《阳城县志》卷3,“风俗”,第24页上。)。或说“吾所居镇曰郭谷者,连四五村,居人三千家,旨在回峰断岭、长谿荒谷之间。地最硗狭,耕牧无所。其土方数晦者,少其狭者,不可以画,遂沟而广者,不可以经……既少而悉归于有力者。其子孙或世守其先人之产,而重转鬻诸人。其人好力作负贩,尚俭啬,四方来居者人日益众,而田日益不足”(注:同治《阳城县志》卷15,“艺文”,《义冢碑铭》,第30页下。)。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竟成为明末清初的兵家往来之地。
    从崇祯三年始,陕西农民军大举入晋,像后来的主力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马守应等都在山西活动,其中又以王嘉胤部实力最强。“崇正四年,河曲流贼王嘉印转掠至阳城。阳城总兵曹文诏追及与战,斩之。其党复推王自用为首,号紫金梁。又有老回回亦其部帅”。这时,史籍记载王自用会合的起义军共有三十六营,声势浩大,在山西与明军流动作战,互有胜负,至崇祯六年初自山西转至畿南。在此期间,“五年,紫金梁等犯县之郭谷、白巷、润城诸村,杀掠数千人而去……九月,贼众数万自沁水武安村入县之屯城、上佛、白巷、郭谷、北留诸村……”(注:乾隆《阳城县志》卷4,“兵祥”,第24页上-25页上。)。
    由于郭峪亦为农民军兵锋所及,作为一方大族的陈氏当然是农民军打击的对象。陈昌期兄弟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余乡僻处隅曲,户不满百,离城稍远,无险可恃,无人足守,日夜焦心,谋所以避之”,于是“筑砦楼御寇,保聚一乡”。他们“掘地为井,筑石为基”,建造一楼,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三间七节,高十丈(注:陈昌言:《河山楼记》。见栗守田编注:《皇城石刻文编》第54页,1998。)。这座堡垒式的建筑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考验,一次就是农民军的围攻,“贼攻围数日,以为水绝必出,乃从楼扬水以示,贼始去。盖楼下预掘井也”。第二次是清初姜瓖据大同叛,“贼党张斗光据州胁书以招,昌期登楼裂书,骂不绝口。贼怒围楼三昼夜,旋闻天兵北下解围,散”(注:同治《阳城县志》卷11,“人物·忠节”,第25页上、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