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李华瑞 参加讨论


    我国自春秋战国以降,史书的修撰就有了官私两条途径,两宋时期官私修史均极发达,流风所及,亦影响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据《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后,就已在朝廷设置监修国史官,并仿照中原王朝建立起《起居注》《日历》《实录》等,以记载皇帝的言行和辽朝的重大事件。金朝亦建有比较健全的修史机构,中央设有国史院,负责修撰实录和国史,秘书监下辖的著作局,负责编修日历,记注院,则负责撰修起居注,而自太祖完颜昊之后,几乎每位金朝皇帝都修有实录。以辽金修史反观西夏则大不相同,虽然《宋史·夏国传》记西夏于“绍兴三十一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俾修《实录》”说明西夏在后期开始设置史官,《天盛改旧定新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有“史院”属三品,但就西夏文化的总体情况来看,西夏是一个不重修史的地方政权。
    首先,自本世纪初以来,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经考古、勾沉、研究已揭开了西夏文化神秘的面纱,西夏灿烂的佛教文化、儒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都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然唯独西夏的史学迄今仍然是一个空白点,最明显的例子即是史金波著《西夏文化》和张迎胜主编《西夏文化概论》均未述及西夏的史学。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史学与经学、文学并重,缺少了史学,一代文化就是不完整的。虽说蒙古火使西夏文献百不存一,但是既然其它门类的文化能从废墟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进而集腋成裘,可以述其大概,唯独史学著述空撼,则不能不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夏不重修史所造成的匮乏。
    其次,西夏设官多与宋同,从《宋史·夏国传》对西夏元昊谅祚时期的职官记载,还有《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音同》以及西夏文《杂字》、《西夏官阶封号表》等词典文献所载西夏各种官名,上自皇室、中书、枢密二府,下至军县地方机构均有非常细致的记载,可是翻遍这些文献,除前揭那条于绍兴三十一年设史官、学士和秘书监与修史有点关系的名词外,诸如起居院、起居注、勾当院事、楷书、起居舍人、起居郎、记注案、时政记房、时政记、编修官,日历所、著作郎、佐郎、国史案、编修院,实录院、实录国史等等官修史制度中的各种称谓竟不见于上述文献,这种在制度上反映出的不重修史的情况,是不能用文献缺征来解释的。
    其三,本世纪初俄罗斯探险队在我国西部居延海南侧黑水城(蒙古语称哈拉浩特--意为黑城)的“著名的塔”中发现了大批--迄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西夏文献(数达8000余号,其中百分之八十为佛经),还有不少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蒙古文等书籍和文卷。然从前苏联戈尔切娃和克恰诺夫发表《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以及孟列夫《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所公布的资料来看,不仅没有西夏实录、国史一类的文献,而且历史著作也极少见,以致孟列夫发出“历史著作这样少,应看成是西夏人对历史不感兴趣呢?还是西夏人收藏的主要是佛教著作,”(24)这样的疑问。
    其四,不仅西夏官府不重修史,而且西夏遗民亦无修史的优良传统,诚然,蒙古元初西夏遗民处于社会地位最低层,尚不具备修史的条件,但自元成宗铁穆耳以后西夏遗民在元朝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及至后期出将入相者大有人在,以至于在元顺帝一朝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四大中央机关高级要职的西夏遗民约占总数的一半,政治势力可谓显要。元朝中后期的西夏遗民在文化上亦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象孟昉、余阙、斡玉伦徒,刘沙刺班、贺庸、王翰、张雄、甘立、昂吉、迈里古思等,都是名躁一时的文人,有的党项族上层人物,余阙、斡玉伦徒、刘沙刺班、纳麟大都参与了辽金宋三史的编修工作,可是这些显宦名士竟不知为其先民留一部史书传世,其原因很令人费解,是他们甘愿做元朝的顺民,而不去触动元朝统治者的隐痛呢?是如上所述,他们是一个不重修史民族的后裔之使然呢?还是另有其它原因,也未可知,或许如白滨先生所言“党项上层人物在为元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竭尽心力的同时,也为党项自身的灭亡创造了条件,元代党项文人斡玉伦徒,面对凉州孔庙中从祀的先祖斡道冲之画像,发出了‘遗像斯在,国废人远,人鲜克知’的哀叹。移民庐州的党项上层余阙,对当时来自西夏故地的戌守士兵,深虑其习日以异,其俗日不同,但也不得不承认,即使在西夏故地“今亦莫不皆然”(25)。
    要之,据以上所述,元朝人不为西夏修专史的原因可归纳为二点,一是西夏作为辽宋金的藩属国地位,不合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二是蒙古统治者仇视倔强不顺的西夏,亡其国并亡其史。
    至于元朝人修辽金宋三史中的西夏传未能采录西夏的实录、国史一类的典籍,不是由于元史臣草率从事或不识西夏文所致,而是由于西夏的实录,国史一类文化典籍,在蒙古火中被洇灭殆尽,以及西夏党项族不重修史,使得史作典籍匮乏,流布不广等原因所致。
    注释:
    ①《庚申外史》卷上。
    ②《金史》卷134《西夏传赞》。
    ③《西夏书事》附录。
    ④《待制集》卷10《师氏先墓碑铭》。
    ⑤《清河集》卷3《丞相东平忠宪王碑》。
    ⑥⑧《西夏书事》卷42。
    ⑦《牧庵集》卷19《李公神道碑》。
    ⑨(22)《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
    ⑩详见汤开建《元朝时期西夏人的社会地位》载《宋元文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13)(14)(15)(16)《西夏纪》序。
    (12)《西夏书事》。
    (17)详见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西夏史稿》前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增订版。
    (19) (20)(21)《元史》卷147《张柔传》、卷156《董文炳传》、卷2。
    (23)《清容居士集》卷41《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列事状》。
    (24)《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第1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详见《党项史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