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850年,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德国农民战争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是,恩格斯并未就此止步。在以后几十年,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他对于德国农民战争史不断地进行再研究,并积极准备重新修改《德国农民战争》。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表示了这一强烈的愿望。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从事修订马克思《资本论》手稿等许多繁重工作,他的这一想法未能如愿。但是,从他修改《德国农民战争》的遗稿中,从他提到修改这一著作的通信中以及从他其他著作有关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论述中,我们毕竟可以找到恩格斯在农民战争史再研究中所得到的新结论,尤其可以找到他在再研究中所运用的史学方法。 从1884年4月26日到1895年5月21日,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等人的16封信中提到要修改《德国农民战争》。这些信不仅表达了他修改这本书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反映了他在农民战争史再研究中得出的新结论,因此,值得我们十分重视。 在德国农民战争史的再研究中,恩格斯坚持唯物主义方法的同时注重总的联系,加强整体研究。这一方法论思想反映了他史学研究方法的重大改进,值得我们十分注意。 按照唯物辩证法,应当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而不是孤立地理解事物。这里所说的联系,既包括空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也包括时间长河中各个发展阶段间的相互联系。 首先,恩格斯考察了农民战争时期德国社会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6世纪初,德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同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相矛盾,是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爆发的基本原因,而这种分裂割据的状态又是造成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探讨德国形成这种分裂局面的原因,对于农民战争史研究显然有着重大意义。1850年,恩格斯依据唯物主义原理,把德国这种分裂局面的形成归结于基本的经济原因。他认为,“德国农工商业的发展很差,使德国人统一为一个民族国家没有任何可能”。(14)到70年代以后,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了很大变化。如前所述,他修改了关于德国经济发展很差的结论,而且改进了研究方法。他不仅注意了经济因素对于政治分裂局面形成的决定作用,而且也注意了历史、政治和军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尤其注意了它们之间“总的联系”。 在《关于德国的札记》一文中,恩格斯认为,到15世纪末德国愈来愈分裂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从历史上看,德国封建主义的发展较迟。第二,德国包括有一些法兰西人和斯拉夫人的地区,而且它把意大利视为自己的财产,把罗马视为自己的中心,因而不是一个民族综合体。第三,主要原因在于德国各省之间经济完全隔绝,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德国内部虽然缺乏经济联系,但本来还是会实现而且甚至还可能更早实现(例如,在奥托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15),因为法国和西班牙也存在经济分散状态,但是被暴力克服,而取得了统一。恩格斯认为,德国未能象法国和西班牙那样以暴力克服经济分散而得到统一。其原因有二,一是军事上的,二是政治上的。为了取得罗马皇帝的称号,德国屡次侵略意大利,从而耗尽了自己的力量;从14世纪开始确立的选侯制,不可能使王权加强而成为民族的体现。即使如此,恩格斯认为,由于贸易的自然发展,斯拉夫人的日耳曼化,以及法兰西人地区和意大利的丧失,德国本来还是能够合而为一的。但是,由于此时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而使德国再次丧失了统一的机会。一是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失败,加强了代表分裂割据势力的诸侯的实力。二是世界贸易的道路从德国移开了。 从以上三个层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不仅考虑经济因素对造成德国政治分裂的决定作用,而且考虑了历史、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对形成分裂的整体作用。他的分析表明,德国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尽管经济发展的多中心决定着德国的政治分裂,但这只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由于其他原因,德国也可能统一起来。只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德国形成了分裂局面。这一新看法,只有把德国社会内部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行整体考察才能得出。 恩格斯不仅考察了德国社会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把农民战争前后的德国置于整个欧洲这个整体中,考察德国历史进程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联系。 1884年,为修改《德国农民战争》,恩格斯写了《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恩格斯在文中考察了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区别与联系。他指出,在15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各个地方,直到尚未走完封建制度道路的边远地区,王权都同时取得了胜利”,例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北欧各国、波兰和俄国等等。这时,“全欧洲只剩下两个国家,那里没有王权,也没有那时无王权便不可能出现的民族统一,或者说,它们只是名义上存在,这就是意大利和德意志”。(16)为什么德国未能象英法等国那样形成民族统一、随着整个欧洲历史的步伐一起发展呢? 如同考察德国社会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样,恩格斯考察了这个时期整个欧洲社会内部各个要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在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在欧洲各国市民成为新兴的体现历史发展的阶级,货币成为市民对付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市民与王权联盟,共同反对封建制度。他们从罗马法中找到了反封建的法律武器,他们建立了雇佣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这支军队以火炮武装起来,宣告了封建贵族统治的告终。由于印刷术推广和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市民和王权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在探讨了经济发展、阶级斗争、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诸要素对于反封建制度的作用之后,恩格斯进而考察它们相互间的共同作用。他指出:“所有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由于这些原因朝同一方向日益加快的互相影响不断增长,其共同作用便一年年强大),在15世纪下半叶就保证了对封建制度的胜利”。(17)结果,在欧洲各个地方,王权都同时取得了胜利。 欧洲其他国家社会内部各要素与德国是一致的。但是,正如恩格斯在《关于德国的札记》中所阐述的,德国社会内的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它们不是朝同一方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是互相牵制,互相抵消。恩格斯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的时代来作比较,才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标准。因为那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那里是封建国家的各个分散的成员组成一个民族国家,我们这里恰好是处于最严重的衰落时期。那里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罕见的客观逻辑,我们这里是一天比一天不可救药的紊乱”。(18)法国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客观逻辑”和德国的“不可救药的紊乱”,恰恰是两种相反的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这正是德国偏离欧洲多数国家发展轨道的原因。 把德国置于整个欧洲这个整体中,通过德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恩格斯从社会内部结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机制高度,深刻地阐明了德国为什么和如何形成了分裂割据局面。如果说,他在早期研究时注意的中心在于德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在农民战争史再研究中注意的中心就变成了这些原因如何起作用,如何造成了德国的分裂。显然,这是一个更高的认识阶段。这一新高度的取得,得益于这种从总的联系中进行整体研究的方法。 最后,恩格斯考察了农民战争与以后德国历史以至欧洲历史发展的联系。 德国农民战争是什么性质的事件,它在历史中的地位是什么?在1850年,恩格斯指出,1525年革命和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完全类似,但是没有明确给以定性,也没有充分阐明农民战争的历史地位。 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对农民战争史再研究时,恩格斯把农民战争置于德国和欧洲历史发展长河中,探讨了农民战争与此后历次革命的联系。 1884年,恩格斯指出,“农民战争”是“全部德国历史的轴心”,是“全部德国历史的转折点”。(19) 也在这一年,恩格斯指出,“宗教改革--路德的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这是包括农民战争这一危急事件在内的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20) 1886年,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德国农民战争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史上的地位。他指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在三次大决战中,达到了顶点”。“第一次是德国的所谓宗教改革。……然后是1525年的伟大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的第二次大起义……是在英国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第三次起义”。(21)这样,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就与欧洲历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史的发展联系起来了。正是在这个联系中,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德国农民战争与宗教改革的性质--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关于德国经济发展程度、政治分裂状况的形成,农民战争性质及历史地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恩格斯对其早期的研究都作了修改和补充。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取得这些新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早期研究中,恩格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索出政治和思想状况的形成,而对其他因素的作用未能给以充分的重视。另外,由于集中研究德国农民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因此对于农民战争时期德国与整个欧洲的联系以及农民战争与后来整个资产阶级革命史的联系就没有能够给以充分的考察。在对农民战争史再研究中,正是在这些方面恩格斯改进了、完善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1894年,恩格斯就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符·博尔吉乌斯复信。在信中,他阐述了作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的内涵,论述了上层建筑各要素间及各要素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还揭示了历史过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在信的最后,恩格斯告诫博尔吉乌斯:“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字句,而要始终注意到总的联系”。(22)这一告诫包含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人类历史长河的种种联系和发展之中。我们研究历史事件,不得不首先把它们从这种种联系和发展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把它重新置于现实的历史发展中,置于现实的种种联系中,总之,置于“总的联系”中来考察。这是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历史学家把握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更高的认识阶段。恩格斯运用了这种注重总的联系进行整体研究的方法,使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现实的德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得到了生动、具体的再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