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嘉间,崔述积三十年之力写了我国唯一的一部科学的古史《考信录》,幸而有学生替他刻书,书总算保留下来,但很少人知道他。过了一百多年之后才得到一位真正的传人,那就是以编《古史辨》而扬名四海的史学家顾颉刚。顾先生学问渊博,兴趣广泛,除了古史之外,对于歌谣、传说、沿革地理等等都有撰述,这篇小文只谈顾先生的主攻方向辨伪史和他编的《古史辨》。 一、顾颉刚的读书癖与疑古癖 顾颉刚于1893年生于苏州。顾氏自三国时代以来即为吴中大姓,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又得祖父与父亲之教,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一位大学者是不足为奇的。他在十岁以前就读了《孟子》、《诗经》、《左传》等。奇的是读书时不同于一般孩子,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信,而是会提出疑问,比如读《纲鉴易知录》时,他提出这样的疑问: 书“秦王稷薨,太子柱立。”至明年冬又书“秦王薨,子楚立。”下目书曰:“孝文王即位,三日而薨。”夫秋立而至明年冬薨,亦十七、八月矣,何目书三日而薨”耶?此史官之讹也。 他批评“史官之讹”是错的,他自己也发现了,因孝文王即位在他除丧之后,和上一年秋的“立”是不冲突的。虽然批评错了,但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不是一般初学能有的,那时他才十一岁。 一个很年轻的人读书能有这样的细心和疑问,决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做到的。这只能归之于天赋。顾先生之所以成为煊赫一时的大史学家,决不是偶然的。 顾颉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认真读书而又能实事求是,凡是他认为可疑的说法,一定要穷追到底,找出真相,在这一点上他和崔述非常相似。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余读书最恶附会,更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而古今书籍犯此非鲜,每怫然有所非议……吾今有宏愿在,他日读书通博必举一切附会影响之谈悉揭破之,使无遁形,庶几为学者之豸…… 这大约是他1914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写的。这的确是个“宏愿”,但这志愿太“宏”了,事实上不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他虽然未做到,但其志可嘉,有几个读书人敢有这样的宏愿?他后来对古史研究上确是走这条路的,因此而有《古史辨》的编著。 他这个宏愿是从何处做起的呢?他从目录学做起,想按时代的先后来分类。他这样说: 我的意思,很想先分时代,再分部类,因为书藉的部类是依着各时代的风尚走的。换句话说,我就是想用了学术史的分类来定书籍的分类。大概的分法是,周秦为一时代,两汉为一时代,六朝又为一时代…再从周秦时代中分为经(如《诗》、《书》),传(如《易传》),记(如《礼记》),纬(如《乾凿度》),别经(如《仪礼》),别传(如《子夏易传》),别记(如《孔子家语》,别纬(如《乾坤凿度》)等。……中国的学问是向来只有一尊的观念而没分科观念的,用历史上的趋势来分似乎比较定了划一的门类而使古今观点不同的书籍悉受同一轨范的可以好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