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阶级产生以前和早期阶级社会中的母系制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族译丛》 K•弗吕埃尔—洛班 参加讨论

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提出了一种见解,妇女沦为奴隶的历史过程与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而资产阶级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妇女社会地位进化的问题不置一词,直至不久以前,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浪潮,这个问题才由争取女权运动的妇女们尖锐地提了出来。
    20世纪初叶,资产阶级学术界的进化思想被历史主义和功能主义(美国的F ·博厄斯、英国的A·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马利诺夫斯基)所取代。与此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以及恩格斯藉以得出历史上先有母权和实行均产主义的母系氏族组织这一概念的巴霍芬和摩尔根的观点则有意予以忽视和贬低。母权和母权制概念遭到否定,被看成是毫无根据的幻想,有的人甚至对它深恶痛绝,因而后来研究母系社会的一些论著,即使对母系社会的进化作了分析研究,也是极为拘谨,持有很大的保留态度。
    然而,正是以妇女为一方、以其丈夫和兄弟为另一方的不同职责和权力分配的问题(这是母系制[матрилинейность①]的一个难解之谜)使处于兴盛时期的英国社会主义人类学陷入困境。G·默多克对氏族制度进行过切实的研究,但他似乎并未找到“证明先有母系制”、后有父系制这种“进化论观点”的论据。可是他搜集的浩瀚的资料中找不到一个从父系制(патрилинейность②)向母系制转变的例子,而相反的例子倒是很多。直至近20年来,巴霍芬早已提出的母权和母系社会组织早期阶段的问题才开始重新得到讨论,对妇女在古代的地位也看得更高。同时,在女权思想影响下,某些作者力图对母系社会进行更为客观的分析,而一些直言不讳的女权主义者则试图证明过去无疑存在过女权社会这一论题。随着对阶级产生以前的社会的本质及其转变原因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其他研究者面前出现了“父权制的起源”这个“新”问题。
    此前笔者曾经指出,现代科学资料并未证实确实存在过某种古代母权制阶段。但这并未解决巴霍芬、摩尔根和恩格斯在19世纪时曾经论及的母系社会制度先于父系制度的问题,本文拟根据新的历史资料对上述3人的见解加以探讨。
    当代对妇女在原始社会中地位的观点
    近20年来学术界对妇女在古代的地位展开了争论,其中的问题是:妇女的从属地位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呢,还是在阶级形成的过程中历史地产生的?社会生物学派(социобиологи③)和许多民族学家抱着唯心主义观点,坚持妇女从属地位普遍存在或几乎普遍存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及其他唯物主义学者则坚持认为,性别的不平等与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分层的制度化有关。近年来新进化论(неоэволюционистскаятеория④)关于经常迁徙、从事狩猎和采集的人先有从夫居公社(патрилокалънаяобшина⑤)的理论让位于较为灵活的观点,即肯定当时狩猎和采集部落的血缘关系具有适应作用。研究表明,在过去被看成是“从事狩猎的男人”占主要地位的社会里,从事采集的妇女在经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西方学术界对灵长目的社会组织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为从中可以找到对早期人类行为的解释。在这一方面,母亲和子女关系的力量和稳固性被认为具有特殊意义:有些专家认为这种关系自古以来就已存在,是远古时代社会组织的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早期家庭赖以建立的基础并不是双亲同后代的稳固联系,而是由于食物分配和在社会生活中长期接近而得到巩固的母亲加子女这种基本细胞。C ·斯洛克姆认为,对理解上新世人类社会组织最有价值的是当代那些涉及母系制和从妇居制(матри-локальность⑥)的资料--因为这是“我们这个生物种类相当普遍的特征。”
    有关人类社会组织早期母系形式的最合乎情理的理论是苏联学者提出的。50年代初,苏联学术界对母权制概念产生了批判态度,而在1955年以后则完全否定母权制理论。在苏联民族学家论及古代社会结构、尤其是母系氏族的性质的著作中,母权制概念被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所取代。有些作者把母系氏族看成取代群婚制的外婚制集体,这和当代关于氏族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存在的观念相符合。许多人把这一时期同旧石器时代晚期、即现代类型的人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维护母系氏族理论的人(苏联学者在这一方面的观点有分歧,母系氏族理论并未得到公认)则坚持认为母系氏族产生在前并普遍存在。按照他们的看法,双边亲系(билатеральноеродство⑦)占优势的现代狩猎社会并非自古以来存在的类型,而是早先母系氏族组织解体的结果。
    促使母系氏族特有的母系制产生的不是生物因素,而纯粹是社会因素。照Ю·谢苗诺夫的说法,初生的母系制乃是双边氏族婚姻(дуально-родовойбрак)的结果。他认为远古时代的社会基本细胞是由母亲和子女组成的。当群婚制代替母亲-子女集团(материнско-детскаягруппа)时,就逐渐产生男女对偶关系,其中也包括他们的后代(子女)。这就导致同相邻集团设立新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其结果是出现了氏族外婚制。妇女的经济联系具有双重性质:跟子女及性伙伴的联系,以及跟兄弟姐妹的联系。婚居制度已经从分居制过渡到从妇居制,但主要的基本经济细胞仍然是母系氏族。
    谢苗诺夫在同一篇文章中力图证明,澳大利亚的土著双重亲缘关系是更早时期母系氏族解体的结果。总的说来,母系氏族产生在前这一点和默多克搜集的大量事实十分吻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