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江南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基本类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潘清 参加讨论

四、其他类型
    还有其他几种类型使蒙古、色目人口移徙入居江南。
    其一就是获罪流徙江南。元代刑法规定“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北”,因此就有蒙古、色目人因罪而被流放江南,使这部分人口移居江南。其中最大的一次应属世祖平定乃颜叛乱后进行的移徙活动。庆元定海县就是乃颜部人的主要定聚区之一,直至延祐年间,倚纳脱脱公为浙相时,乃颜族人还在以水土不服屡屡上诉,企图迁转他处,遭到政府的拒绝[21]。
    其二就是求学江南。江南是人文荟萃之地,集中了大量优秀的知识分子,许多人有志于学,便来江南求学,其中不乏有蒙古、色目人。比如色目人丁八苑,又名哈八石,取其父名姓丁,有志于儒学,在江南求学,逝世后归葬杭州。他的儿子受他影响,学习儒学。登元统年进士第[22]。像这样因求学来江南的蒙古、色目人并非一个、两个,随着元统一及统治巩固,这种现象愈加多见,当然是得益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其三就是因为传播宗教而移居江南。元朝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各种宗教自由传播,而宗教的发展给非汉族人口移居江南也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元代以前,江南从未出现过复杂的宗教传播局面。而元代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都在江南地区有活动,得缘于这些宗教活动,一些非汉族宗教人士迁徙至江南。如基督教中的分支聂思脱里亚教(景教)于辽金时期在中国西北民族中已得到了广泛传播。蒙古族人口中有许多人笃信此教,元统一后,此教又传入江南。据《至顺镇江志·僧寺》记载:撒马尔干的景教徒马薛里吉思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担任了镇江府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他先后在镇江建造了六所景教堂,在杭州还建了一所。显然,镇江一带地区聂思脱里亚教的传播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杭州也有十字寺,入明以后改成了“三太傅祠”[23]。此间罗马教皇还委派过使节前来中国传教,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堪称一件大事。解放后扬州地区的考古发掘发现了拉丁文的天主教标记,证明当地确有过天主教士的活动。还有泉州、温州地区也存在传教士们的活动,尤其是泉州,从14世纪起由杰拉德、佩里格林、安德鲁先后担任泉州主教之职[24](P271)。因为这些宗教的信徒基本上都是蒙古、色目人,教堂的设立往往就昭示着他们的存在,而教皇委派的神职人员又远离故土,往往在中国度过一生,例如安德鲁主教就死于1326年,他的墓已经在泉州发现。因此,宗教的自由传播也给江南带来了定居的非汉族人口。
    诚然,上述几种类型的移居者绝对数量肯定不多,但形式奇特,所以值得一记。
    五、历史影响
    综上所述,元代平定江南以后吸引了蒙古、色目各民族迁徙,从而形成了与汉民族一起纷然杂处的格局。这种迁徙一直延续了整个元代,各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演出了宏伟壮丽,多彩多姿的历史长剧,他们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早已汇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流。
    首先,入居江南的蒙古、色目人中涌现了很多热衷汉学的人士。对此,陈垣先生的分析极为精当:“西域人之读书,大抵在入中国一、二世以后。其初皆军人,宇内皆平,武力无所用,而炫于中国之文物,视为乐土,不肯思归,则惟有读书人仕之一途而已。”[25]对于蒙古人也是一样,因为,随着元朝的建立和巩固,武功已不能作为人仕的必备条件、普通的蒙古、色目人又没有所谓的大根脚,而世袭高官,只有依赖于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再者科举制度恢复后,蒙古、色目人受到特别优待,更加激励蒙古、色目人学习儒学参加科举。马祖常有记说:“天子有意乎礼乐之事,则人皆慕义向化矣。延祐初诏举进士三百人,会试春官五十人。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有待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26]在这种形势之下,蒙古、色目子弟中,出现了许多积极学习汉文化的人士,如至元年间的江东宣慰使蒙古人珊竹氏拔不忽,原来在大都就曾师从汉人李康伯学习儒学,晚年,他定居于真扬间,更加致力于学习儒家经典,达到了“朝夕闻其诵说,遂致知义理之学”的地步。珊竹氏始祖和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同源,因此是蒙古贵族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江南地区也受汉文化浸润,自己学习汉文化,还延请名师教育子弟,以诗书礼义维系其家庭的社会地位。元代孔、颜、孟三族的教授张k23k405.jpg,临川大儒吴澄都做过他家的私塾教授[27]。元初镇守明州、越州的脱帖穆耳,是成吉思汗时期的四杰之一赤老温的四世孙,他也是在“讲阅之暇日与贤士大夫游,清言雅论k23k406.jpgk23k406.jpg不休”。甚至,“每遇风日清美,辄缓辔郊外,徜徉竟日;或幅巾黎杖,命家童自随,散步闾巷间。”完全是一个汉族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子弟都从名师学习汉文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获胜,其中三子月鲁不花最有名,是元统元年的进士,擅长诗词格律,四子笃列图在至正25年也中了进士[4]。 祖先居北庭的家铉翁是脱脱太师宁国公的裔孙,“幼颖悟,自命不凡,脱去纨绔习,修孔氏之业,读文公之书,应江浙进士举及第”[28]。随着蒙古、色目人在江南居住日久,越来越多的蒙古、色目子弟学习汉文化。
    了解并熟悉汉文化的不少蒙古、色目官员在江南任职期间还能够以儒家的政治标准要求自己,在为政期间致力于当地的各项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在诸多的政绩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兴学兴教,懂得用兴学来变革民俗。如至元年间畏兀儿人八资刺监临昆山州,“昆山州先有怜人睥睨学宫,屏斥诸生,且立石以灭其迹。八资刺下车慨然兴学,复自任,茸修庙宇,建采芹亭,绘髹漆,焕然一新”[29]。淳安的石峡书院是南宋大儒方逢辰的讲学之处,至大二年,淳安县达鲁花赤爱祖丁将书院扩大,以“平江田二百一十亩为赡,远莫时致,爱祖丁复率田九十二亩,立养贤仓贮,以膳来学之士”。[30]这类仕宦在地方倡学兴学的事例在有元一代一直是屡见不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