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拓跋鲜卑南迁至复国的实质性变化探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 阿其图 参加讨论

以上所引事都发生在拓跋珪复国之前。也就是说,在五胡十六国群雄角逐中,力尚不足以为左右大局的拓跋鲜卑政权的首领,竟常有匡世之志、入主中原之望。这是值得注意的。
    对于上述第一点“异常”,笔者认为是否与拓跋鲜卑由狩猎经济转为游牧经济,而游牧经济生活的时间尚未十分久稳有关。从居住要求看,狩猎为主的经济类型要求相对稳定的住地。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拓跋鲜卑的嘎仙洞之遗存被发现。也就是说,狩猎经济下相对稳定的居住方式,与农耕经济下的定居方式,二者在客观要求上相近。这一点上升到文化需求上,就构成了拓跋鲜卑比其他游牧民族,更主动趋近中原文化的社会历史宿因之一。
    对于第二点的“异常”,笔者认为与拓跋鲜卑邻在位时进行的“七分国人”,以本族兄弟取代各异姓酋长、首领的社会政治组织改革相关。这种以兄弟统领之,“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在方式和要求上更接近于中原王朝的宗法制与礼仪要求。这也使拓跋鲜卑各时期的首领,在心理上可构成自己与中原君主无大异,入主中原仅是个俟机之事的定势。也就是说,在政权组织方式上有雷同感,从而在文化意识上淡化了排斥色彩。
    以上两点分析若不完全是拟说,则本节所引述的沙漠汗事件就不是偶然的了。在外部交往上,他们主动接触中原文化,这在拓跋鲜卑社会变迁中具有了必然性指向。
    四、拓跋珪复国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拓跋鲜卑南迁到塞外草原后,在群雄逐鹿中艰难成长为一方政治势力。其封王建国过程,依史书所载可简列为如下几步:
    1.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愍帝司马业封拓跋猗卢为代王。
    2.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
    3.东晋太元元年(376年),代国为前秦所灭,符坚听从燕凤建议,将拓跋鲜卑“分诸为二”,由大人刘库仁、卫辰分统之。
    4.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珪趁前秦衰败之机, 恢复代国,称魏王,改国号为魏。
    自拓跋珪复国后,史书的记载趋详。以《魏书》观之,复国前的诸帝载记大多仅简单述列其传承,并收载于《序纪》一纪中;而其后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一帝分编一纪,记史事颇为详细了。虽然如此,由于旧史书多偏重于政治、军事事件的记述,所以,要谈及社会生产及其内部组织结构的演进、变化状况,尚须从漫漫文载中仔细搜寻和勾辑。
    从本文所议中心,即拓跋鲜卑发展历程中“决定性内在变化”这一议题角度,得益于前贤学者的启发[9]。笔者认为, 在拓跋珪复国初期,对如下三条史料需进一步研讨。(1 )《魏书·太祖纪》:登国元年二月,(帝)幸定襄之盛乐。息众课农[10];(2)《魏书·官氏志》: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5];(3)《北史·贺讷传》:讷从道武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讷以元舅,甚见尊重,然无统领,以寿终于家[11]。
    这三条史料所记,均为拓跋珪登国年间的事务。分析其内容,非同一般,称之为又一次重大变革,是不为过分的。
    第一条“息众课农”,是在事关拓跋鲜卑的史书中,载记农事的第一笔。也可以说是关于拓跋鲜卑族众经济类型开始再度演进的明确标志。这应是研讨其后在太和年间所颁行的著名“均田令”时,不容忽略的史事源发点。笔者认为,在均田令及均田制研究方面,对这一点的阐释与重视尚不很够(有关内容拟在另文中展开)。第三条中的“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则是提出在生产及生活方式上结束游移,明确要求人们定居以务。这所“务”的内容,应与第一条的“课农”最为相关。因而这也可以视作由游牧转为定居务农的又一佐证。
    第二、第三条中均提到“散诸部落,同为编民”,这是拓跋鲜卑社会组织结构的再度重大变化。即将由酋长、大人统领下的部众离散,统统转成国家的编户齐民。尤其是酋长、大人本身,也和编户百姓一样,定居且籍入国家之编。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上的重大变更,可有效地从政治、军事上防止诸大人、贵族们任意号令部众,进而危害统一的政治领导的行为。这是一项国家政权制度化建设的重大措施,是政权体制向中央集权化演进的显著标志。这项组织改革,从第三条所述贺讷的境遇来看,是确实落实了的。贺讷身为拓跋珪的舅舅,在珪尚幼罹难时有过相救之谊[11]。之后,又从珪平中原,官拜安远将军[5]。 即便是这种关系和身份,改制以后也只是“甚见尊重”,“然无统领”了。
    由上述讨论可知,于拓跋珪复国之后不久,在拓跋鲜卑内部再度发生了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实质性变化。而这一次变化,加快了拓跋鲜卑入主中原的步伐,也为其后北魏的一系列改革的出现打下了历史性基础。
    五、论及“拓跋鲜卑内在变化”的意义
    综合以上基本内容,可以勾划出拓跋鲜卑部族内的两条演进线索。一条是从以狩猎为主到以游牧为主,又基本走向以农耕为本业的经济类型演进线索;另一条是与前者相适应的,在组织领导上从异姓酋长、首领分别统领到“七分国人”以拓跋鲜卑宗族兄弟分部直接统领,又发展到“散诸部落,同为编民”形成集权国家雏型的演进线索。这两方面的演进,就是拓跋鲜卑从南迁至复国阶段的实质性内部变化。这种实质性变化,奠定了拓跋鲜卑入主中原的政治经济基础,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北魏的经济发展趋向和政权建设的模式。
    论及并充分认识这种实质性变化,其意义在于:近则对拓跋珪何以会按农耕经济型治国轨道进行统治有所诠解。如一再移民后即行计口授田或屯田;又从速典官制,立爵品,定律令;又主动擢引汉族士大夫,置五经博士,立太学[10]等等。远则对北魏著名的太和年间的改革,可有客观、完整的理解和评述。
    笔者认为,在对北魏太和年间改革的研究上,明显存在着过分强调个人作用的倾向。对孝文帝、冯太后的历史作用应予以适度肯定。但若割断了北魏建国初几十年间经济、政治发展过程及总趋势,尤其是无视复国前拓跋鲜卑内部实质性的变化,仅就太和年间范围内谈太和改革,易将改革置于空中阁楼之境,从而就不得不将其产生的原因全归到个人身上了。这是欠妥的、不科学的。这种研究本身也是严重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本文的立意,正是欲在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及北魏太和年间改革等重大史实上,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有所探究和申述。这也是北方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尚待深入开掘的一片园地。
    [收稿日期]1999-10-28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5,(6);郑隆。 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2]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文物,1981,( 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程道宏。伊敏河地区的鲜卑墓[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2,(2)。
    [5]魏书·官氏志[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魏书·序纪[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
    [8]魏书·平文皇后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
    [9]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10]魏书·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2.
    [11]北史·贺讷传(二十五史标点本第4册)[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