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总体性逻辑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 陈建涛 参加讨论

三、“普照光”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⑤,社会有机体内的“一切关系”如何成为一种“有机体”的运动,符合总体与要素的规律。这种总体与要素的规律不同于系统论的整体与要素的规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系统与要素的相关性中形成高于要素的系统质,而社会有机体的总体与要素的运行则遵循着这样一种规律,即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⑥这就是社会一切关系如何形成总体的规律。
    马克思又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普照光”过程,即任何社会有机体中都有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支配着其它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它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⑦当然,当另一种关系又占据着这种“普照光”的地位时,它同样会把其它关系置于自身的从属地位,改变以往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新的社会有机体的诞生。
    在范畴发展中如同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中一样,也存在着一种“普照光”,这种“普照光”表现为,从简单范畴向比较具体的范畴演化,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变形过程,它包含着以下几种运动:第一,简单范畴成为较具体范畴的从属因素,成为更高层系统内的一个要素、构成部分;第二,较高层次的具体范畴改变着原先较低层次的简单范畴的比重和结构,使之成为某种更高层次范畴控制下的一种特例;第三,范畴的次序是“倒过来”安排的,即不是按照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安排的。
    思维的概念辩证法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辩证法。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社会有机体时充分运用了“普照光”的方法。马克思认为,在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这三个范畴中,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尽管先于产业资本存在,它们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资本形式,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既定的总体中,“产业资本是在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形式,其他一切形式都不过是从这个基本形式派生的,或者与它相比是次要的”,产业资本使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表现为“从属于自己”的资本形式,并使它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派生的或特殊的职能”。⑧显然,在总体结构中,范畴的次序并不以它们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先后次序为根据,而是完全取决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中的地位。
    “普照光”是现实(或现实的一定领域)的全部多样性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现实变化的源泉。在科学中,这种统一性是把现实的所有理论规定综合为完整体系的客观根据。“普照光”的方法要求人们在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分辨出它以特殊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内在统一性,也就是说,要把个别性的社会现象理解为普遍性的社会实体的样式。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各种观念形态、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
    四、“从后思索”的方法
    社会客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各种要素、各种规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都是由胚胎、萌芽的形式发展成为充分的、成熟的发达形式、而作为结果的充分的、成熟的发达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作为向着自己发展的先行阶段。因此,当人们认识社会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沿着与现实的历史过程相反的途径进行的,即从最后的结果开始,从历史的成熟了的高级阶段的形式去追溯它的历史。马克思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⑨这种方法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凡在过程开始时不是作为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出现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也不可能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一切作为前提和条件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则必然会出现”。⑩
    在社会认识中,“从后思索”方法的基本规范化的思维原则是:逻辑思维从成熟形态去追溯那些不成熟的形态,探索出事物的发展性差异,然后把这些发展性差异有机地联系起来,探索出这一发展的真实的历史脉络。“从后思索”方法要求人们确立一个思维所要考察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确立的最高或最优化的标尺,即事物发展的最后的形式,马克思称之为“成熟形态”。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把事物的发展性差异归结为某个总体。构成《资本论》结构的范畴,如商品、价值、货币、劳动等等,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专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这些范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就有过程度不同的发展。就此而言,这些范畴确实表现为“历史关系的产物”。但是,作为总体要素的范畴并不是历史上正在形成的范畴,而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中的最成熟、最完备的范畴,这就如马克思在提到劳动范畴时所强调的:“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地方”,劳动“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真实的东西”。(11)
    为什么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能“从前思索”,而必须“从后思索”呢?这是因为,在历史上,简单的东西在比较复杂的东西出现之前就存在,它们是复杂的东西形成的前提和条件。但简单的东西在最初总是以不充分、不成熟的形式存在的,表现为某种征兆、某种胚胎和某种萌芽状态。只有在事物的历史发展进行到发达的阶段时,它们才获得充分的、成熟的典型形式。只有通过对这种充分的、成熟的典型形式的理解,其不充分、不成熟的形式本身才能得到更加明确的理解。换言之,之所以要从后面,从发展过程的完成开始,那是因为“后面”已经不同于“前面”,“完成”已经不同于“开始”,这里已经发生了结构上、层次上、阶段上的飞跃。而从“前面”、从“开始”出发,思维就会局限于“不发展的整体”之内,无法达到对事物多种规定性的统一把握。所以,思维的行程要倒过来,从“后面”从“完成”开始,这时思维立足于比较发展的整体,就能从总体方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初始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