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市舶太监在唐代岭南之产生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王川 参加讨论

吕思勉《唐代市舶》指出:“市舶之职,盛于宋实始于唐。然唐代之市舶使,似非如宋代为征榷之要司也”。(注: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丁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999页。 )市舶之职始于唐,且是唐代岭南,随后市舶宦官出现于广州。探讨唐代市舶宦官,必先述市舶使之出现。
    一、市舶使的出现
    经过“南海贸易的摇篮时代”--六朝(日本《东洋史世史》(一)之提法)后,南海贸易更受重视。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 在广州附近的出海码头建“南海神庙”;唐天宝十年(751 年)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说明了南海贸易在隋唐中央心目中的价值。(注:蔡鸿生:《岭南文化与海》,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207页。)
    对于南海贸易带来的“蛮舶之利”、“海舶之利”,(注:《旧唐书》卷177《卢钧传》、卷163《胡证传》。)唐王朝极为重视,由此才有垄断“市舶之利”之设想。玄宗开元(713~741年)初,“有胡人上言,海南多珠翠奇宝,可往营救,因有市舶之利”,(注:《通鉴》卷211,开元四年条。)可证。贞元年间(785~805年),贾耽(730 ~805年)记录了“广州通海夷道”,(注:《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下。)将广州经过南中国海、印度洋至波斯湾的乌刺(ubullah )以乌刺至东非三兰(Sufāla,今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一带)的海上航线, 叙述得十分周详,表明唐代对外贸易中心已南移至岭南的广州,(注: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这条16 世纪欧人东渐之前世界上最长的定期航线, (注: G.F.Hourani.Arab Seafaring in the IndianOceaninAncientandEarly Medieval Tim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1,P61.)在公元844~864年间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Abu'l- Kasimubaid-Allah Ibn Khurdādhbah,约830~912)的《道里邦国志》中也有反映,(注:〔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宋岘译注:《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1~75页。)中外文献记载基本吻合。
    所以,为招徕南海商舶,以求得“市舶之利”与“南海宝货”,唐王朝乃决定调整外贸政策并南遣“市舶使”。唐代“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向来重使轻官,从中可见朝廷对遣使岭南市舶之重视。市舶使作为历史名词,首次见于《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
    (开元二年)十二月乙丑……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巧,将以进内。监选使、殿中侍御史柳泽上书谏,上嘉纳之。周庆立事又见《新唐书》卷112《柳泽传》等篇:
    开元中,转殿中侍御史,监岭南选。时市舶使、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造奇器以进。泽上书曰:“陛下新即位,固宜昭宣菲薄,广示节俭,岂可以怪奇示四方哉!”书奏,玄宗称善。此外,《册府元龟》、《玉海》、《文献通考》等亦引此文。(注:《册府元龟》卷56《谏诤部·直谏》、《玉海》卷188唐市舶使条、 《文献通考》卷62《职官十六·提举市舶》。)文中“安南市舶使”应为“岭南市舶使”之误。而开元二年十二月周庆立已是市舶使,则市舶使的设置不会迟于此时。
    日本藤田丰八《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认为,周庆立是宦官(注:〔日〕藤田丰八著,魏重庆译:《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页。),与藤田屡有学术讨论的桑原骘藏予以反对(注:〔日〕桑原骘藏著,杨炼译:《唐宋贸易港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页。):
    在前关于藤田君唐代之市舶使一说,吾辈亦不无异论。据藤田君言,唐代之市舶使,--此概为藤田君之说明,过觉牵强--为宦官,记录上,最初所见之市舶使名周庆立,多半亦为宦官(《宋代之市舶司及市舶条例》一六五至一六六页)云云。按唐时宦官(即内官)之为市舶使者,虽非绝无。但不若谓为特别情况,普遍概以与内官相对之外官--例如广州则为广州刺史或岭南节度使--兼任之。又玄宗初年任市舶使之周庆立为宦官,无一确证。藤田君若是抽象叙述,其理由自不免消极且薄弱矣。吾辈以为与其想像周庆立为宦官,毋宁认为非宦官较妥。桑原氏所言甚是。周庆立是右威卫中郎将,系四品武职,且为“昭州首领”,(注:《旧唐书》卷185《良吏上·薛季昶传》、 《新唐书》卷120《薛季昶传》。)乃地方领袖; 再结合开元二年宦官尚未得势之事实,周庆立不可能是宦官。
    市舶使在唐代又被称为“押蕃舶使”、“监市舶使”(“监舶使”)、“结好使”等。 (注:方豪:《中西交通史》(上), 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49页。)唐代市舶使可考者见表1。对于市舶使的始置年代,学界有五说:其一,贞观十七年(643年)说。 此说肇端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20《海外诸蕃》,清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等亦沿用之,桑原骘藏已指出其误(注:桑原氏前揭书,第7~8页。);其二,高宗时期(650~683年)说。认为此时唐王朝已在广州置市舶使(注: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其三,显庆六年(661年)说。 以高宗显庆六年颁布《定夷舶市物例敕》为据(注:李庆新:《论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方志钦、 蒋祖缘:《广州通史》(古代)上册,广东高教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其四,先天元年至开元二年(712~714年)说。(注:邓端本、章深:《广州外贸史》上册,广东高教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以唐李肇《国史补》卷下、《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为据;其五,开元二年(714年)说。 此说影响最大,采纳者亦最多。(注:如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第二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97~599页。)笔者认为,在没有发现更有力的证据之前,以开元二年说(714年)最为妥当, 也最有说服力。
    纵观唐代南海市舶史,市舶使的人选有多种,即朝官(如武职、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宦官(专任或兼任)、监军等类型,大体上经历了由朝官而宦官而监军(宦官兼)的变化过程。(注:黎虎:《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对于各种人选的比重与份量有以下几说:其一,官官说。“当时任市舶使者多宦官”,此论赞同者甚多(注: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册,第250页。 此外持同一见解者又有石文济:“至于唐代市舶使之人选,大都由宦官充任”(《宋代市舶司的设置与职权》,《史学汇刊》创刊号,台北:1970年,第25页);吴泰:“宦官为市舶官员,岭南帅监领之”(《试论汉唐时期海外贸易的几个问题》,《海交史研究》1981年第3期); 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王庚武著, 姚楠编译:《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3~144页;和田久德:《唐代市舶使》,转引自金应熙:《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述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 342页;〔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李庆新:《论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 4期,第16页;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 第256页;黎虎前揭文等。);其二,地方官说。桑原认为,“唐及北宋,市舶使多由地方官兼任,时或由中央派遣内官干预之”,(注:桑原氏前揭文,第 6页;韩国磐亦然之,见《隋唐五代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第 207 页。 )王贞平等亦持同一观点(注:WangZhengPing, "T'angMaritimeTradeAdministration",AsiaMajor,Third Series, Vol V, Pot.Ⅱ,1992,P.7~37;中译本可参龙达瑞译:《唐代的海外贸易管理》,《稽古拓新集--屈守元教授八秩华诞纪念》,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第324~339页。);其三,节度使府幕职人员说。认为除宦官、地方官外,节度使府幕职人员亦有充任市舶使者,此说仅一见。(注:王杰:《唐岭南市舶使人选补正》,《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 4期。)实际上所言与第二说相同。笔者赞同宦官说,认为大体而言,唐代市舶使以宦官出任为主,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