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十六国时期南凉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青海民族研究:社科版 米海平 参加讨论

3、南凉州郡地方建置:
    南凉强盛时“凡统旧郡十三,护军一,县可考者五十”(注:《十六国疆域志》。)东跨甘青两省,南至青海湖,北据广武,南有河湟。在青海境内有西平、乐都、湟河、浇河、三河等5郡, 甘都设邯川护军;在甘肃有姑臧(治武威)、广武(治永登)、昌松(治张掖东南)、番禾(治永昌)、武兴(治武威西南)、西郡(治张掖东)等6郡。 地跨今甘青两省者金城、晋兴2郡。地方长官有州牧、太守、内史、 县令、县丞等。
    以上南凉军事、中枢及地方职官大致如此。这是鲜卑秃发氏直接吸收汉文化为其政权服务的结果。其职官制度基本上仿汉魏以来中央政权体制,说明南凉政治制度是吸收汉族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无法断开。这个小小的封建割剧政权,产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阶段,它最终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乃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大力吸取汉文化的封建割据政权,虽然只存了十几年,但在青海地方文化史上至少有三件事值得肯定。
    第一,倡导儒学,兴办教育。
    中国儒家学说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学说,是统治者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儒家所倡导的“仁政”“王道”观点,由致仕南凉的汉族儒士们带入,成为倾向汉化的秃发王族们经邦治国的指导思想。
    利鹿骨在位期间,面对“刑政未能允中,风俗尚多凋弊”(注:《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的现实,要求大臣提治改建议。 祠部郎中史暠当即说:“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用为之条,非所以来远人,垂不朽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注:《晋书》卷126 《秃发乌孤载记》。)于是听从史暠建议,任命河湟汉人田玄冲,赵诞作博士祭酒,开办学校,一度开科取士。这是自东汉赵宽在河湟地区终生从事教育,在地方上“敷设教化,启迪来学”,并且“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以来(注:《三老赵掾之碑》碑文。),由封建政府出面兴办教育开启民智的又一惠举。此举不仅在这个时期使河湟儒学得到发展,而且在客观上使“化外之域”“蛮荒之地”的河陇地区更快地传播先进文化,尽快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文化差异,加速完成民族融合。兴办教育事业亦受封建史家的赞誉,评价说“利鹿骨从史暠言,建学而延胄子,遂能开疆河右,抗衡强国。”(注:《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与此同时, 儒家思想对秃发王族产生了深刻影响。
    傉檀的汉文化修养很高,史称“少机警,有才略。”后凉尚书郎宗燮非常赞赏他的文韬武略,说他有“神爽宏拔,逸气凌云,命世之杰也,必当先清世难。”并把儿子托付于傉檀。后秦尚书郎韦宗来访南凉,傉檀谈吐不凡“论六国纵横之规,三家战争之略,远言天命废兴,近陈人事成败,机变无穷,辞致精辩,”韦宗听后大为赞叹,连声说傉檀是“命世大才,经纶名教者”“神机秀发,信一代之伟人”(注:《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
    檀子明德归,从小隽爽聪悟,深受汉文化熏陶。13岁时作《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注:《十六国春秋·南凉录》。)。傉檀夸儿子如才思敏捷,文采横溢的曹植。这篇赋文已看不到,难以判断是否与曹植比美,至少说明受博大精深汉文化的影响,明德归如同汉族士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在汉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秃发胄子们,仍在南凉灭国后的岁月中显示出来接受汉文化后的优越性、先进性。傉檀少子破羌投奔北魏,被太武帝重用,进爵西平王,还赐姓名源贺。源贺依儒家思想立身行事,定边安民,是朝延重臣。临死前一再叮嘱儿孙们为国尽职,遏恶扬善,亲贤远侫,要求自己丧事从简,不大操大办。俨然是开明清廉的汉族大臣,源贺子孙恪守遗嘱,勤劳国事,在魏、北齐、隋至唐时,朝中地位显赫,宗支庞大,为世家望族(注:见拙文《南凉宗室源贺参与北魏政治活动概述》,载《青海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第二、唯才是举,各尽其能。
    南凉立国后,大量吸收河陇地区的汉族人才,让他们担任各级官员,以争取民心,为其政权服务。《晋书》卷126 《秃发乌孤载记》明确记载了两批汉族人才投奔南凉并受重用的情况。第一批在太初三年:
    “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隽:阴顺、郭倖,西川之德望;杨统、杨贞、卫殷、麹承明、郭黄、郭奋,史暠、鹿暠文武之秀杰;梁昶、韩疋、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406年傉檀攻取姑臧后, 宗敞向南凉推荐了一批汉族人才:
    “段懿、孟祎,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陇之冠冕;裴敏、马辅,中州之令族;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
    这两批汉族人才,加上前面所述担任不同官职的张融、阴利鹿、成公绪等等,计有60余人。史籍中对这些汉族儒士们大加褒誉,称为“文武秀杰”“中州才令”。他们助秃发氏立国建邦,以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志,并在河湟地区传播了先进的汉文化,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他们当时的理想抱负。同时也说明作为“夷狄”的南凉统治者有着重用人才的气度和善于接受汉文化的胸襟。
    第三,养民务农,发展农业生产。
    南凉国域基本上在今湟水流域,这里是自汉代赵充国实行屯田以来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规模相当可观。但汉魏以降,战事不止,烽烟不息,使河湟农业遭受不断的摧残。南凉以农立国,要在各种割据势力的角逐中立稳脚根,必须增强经济实力。所以在战争的间隙实行“劝课农桑”“务农桑,修邻好”(注:《晋书》卷126 《秃发乌孤载记》。)的内政外交方针。所谓“务农桑”就是注重农业、发展经济。南凉特设有“大司农”一职,由汉族成公绪担任,专门主管农业和水利。这一措施是有成效的,河湟地区因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因为南凉灭国后,被西秦乞伏炽磐徙走的文武百姓达万余户之多(注:《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可见,只有经济的繁荣, 才会有人口的急增。
    从上述中看到,鲜卑秃发氏积极主动地吸收汉文化,重用汉族人才以增强抗衡实力,兴办教育以培养人才,务农养民以恢复发展经济,是一种审时度势的举措。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一措举值得肯定,并且对青海的开发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