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社会发展规律三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理论学习月刊》 张华金 参加讨论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发展是否有规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科学的解决,主观唯心主义者完全用人的意志和精神因素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把社会发展看成完全是偶然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神学家们则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上帝和神的意旨。迄今为止,在一些西方的学者中仍然无视和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如同其它事物发展一样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
    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往往注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过程性、曲折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那还不能深入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所固有的、体现自身特点的客观性。认识和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必须深入考察社会历史运动的特殊性。只有认识社会运动的特殊性,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首先,要明确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不是作为实物形态的自然物的自在必然性,更不是神的所谓“必然性”,而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然性或规律性。人所共知,自然界的自身运动是无所谓主客体关系的。社会历史发展就有主客体的关系。社会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社会中的这一部份人与那一部份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主客体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在不同角度和各种形式的主客体关系上,这种主客体关系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的活动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又不是无所作为的。这就提供了人们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现实依据,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其次,在确认“经济”最终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双向运动。任何主观的意向和人为的力量,都不能背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固有规律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生产、交往、生育、精神的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的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相互制约,都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所固有的客观性,列宁根据马克思的思想进一步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无比丰富和极为复杂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范畴高度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内在矛盾和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要切实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固有客观性,就应当深入地去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以及发展的历史走向。研究复杂的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尤其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第三,要充分看到社会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是不以任何集团、阶级和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所显示的这种客观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其实,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前后相继、连绵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社会发展“五形态”或“三形态”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前提,即社会发展是有历史继承性的。马克思在讲到生产力的现实状况时,更是多次强调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继承性。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是鉴于这样一个客观情况,马克思郑重地指出:“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77页)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力不发展、商品经济不发达等历史原因造成的。要具体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就要坚持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忽视或忘记了这一点,要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那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