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记忆与历史: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史的建构及其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阳军喜 参加讨论

注释:
    ① 相关的研究有谢文孙(Hsieh, Wonston):《中国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编纂:述评和书目选》,斯坦福,胡佛研究所,1975年;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苏生:《中国革命史》,上海,辛亥年九月出版。该书叙述了自川省抗路风潮至辛亥年九月初四日为止的革命经过。该书“例言”称,“中国革命自古有之,惟在本朝以今岁为烈。三月二十九日有广州之革命,八月十九日又有武昌之革命,而川省抗路风潮亦与革命有至大关系。本书将革命缘由一一叙明,而以八月革命为主,故记载特详。”又说,“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之地已非一处,国民对于此事莫不十分注意,故亟编印第一册,所记载事以九月初四日为止,余俟续行编订印行。”
    ③ 最早以辛亥革命为题的史书是渤海寿民于1912年编辑的《辛亥革命始末记》,该书算不上是史学著作,实际上是由当时的剪报辑录而成。此外民国元年还有草莽余生编写的《辛亥革命大事录》,也系当时的史料汇录。
    ④ 孙中山:《批胡汉民等呈》(1912年3月17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248页。
    ⑤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964页。
    ⑥ 孙中山:《复蔡元培张相文函》(1919年1月14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8页。
    ⑦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72-473页。
    ⑧ 孙中山:《孙文学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8页。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记》中曾自称加入了一个旨在以和平方式改造中国的团体——少年中国党,而孙中山在《有志竟成》中修正的,正是这一事实。关于此事之经过,冯自由的事后追忆可供参考。冯自由称在读了《伦敦被难记》第一章后,“深为诧异,乃向总理请示如此措辞之理由。总理曰,英人最富于保守性质,世有约翰牛(John Bull)之称。其宪法号称不流血的和平宪法。若与之谈急激之革命手段,彼国人必不乐闻,故不得不从权以立此言。”又说,“自民国建元以后,中外文士以此向总理质疑者,大不乏人。总理久欲追述往事,据实修正,以释群疑。以劳于国事,无暇执笔。直至民国七年广东军政府改组赴沪闲居时,始抽暇撰成《孙文学说》一书。书中第八章首段即声明否认《伦敦被难记》第一章全文所述之革命事由,而加以郑重修正”。冯自由:《孙总理修正〈伦敦被难记〉第一章恭注》,冯自由:《革命逸史》(中),新星出版社,2009年,第472、473页。
    ⑨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59页。
    ⑩ 孙中山:《复蔡元培张相文函》(1919年1月14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8页。
    (11) 孙中山:《复蔡冰若函》(1919年6月18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66页;孙中山:《复于右任函》(1919年9月1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06页;孙中山:《复唐继尧函》(1919年9月19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14页。
    (12) 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成立会的演说》(1921年1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51-452页。
    (13) 孙中山:《孙文学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8-229页。
    (14) 孙中山所说的“十次失败”是: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起义、1906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钦州防城起义、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广州起义、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有意思的是,前八次,孙中山都称为是“予之失败”,后两次则称之为“吾党之失败”。
    (15)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3-64页。
    (16) 孙中山:《有志竟成》,《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43页。文中所说某领事,是指驻汉德国领事。参见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555页。
    (17) “罗氏”,原名Ulysse-Raphael Réau,生于1872年,毕业于巴黎东方语言学校,1910年10月1日起代理汉口法领事馆务,1911年2月22日任汉口法国二等领事,后升任头等领事。参见李书华:《法国罗氏的原姓名及其经历》,《传记文学》,第15卷第1期,第17页。
    (18) 《与孙逸仙的谈话》(1905年2月9日),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7),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9) 有学者认为,罗氏在事后的报告中没有提及他力主不干涉一事,“正所以说明一个深沉而老练的外交官的审慎做法,也足以反映法国友人或同情或协助中国革命的尴尬处境。”陈三井:《孙中山革命与法国友人》,《近代中国》第17辑,第46页。
    (20) 《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电》(1911年10月11日),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8),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喇伯第致法国驻华公使馆代办先生》(1911年11月13日),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7),第231页。
    (21)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6页。
    (22) 参见张勇:《再议“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林启彦等主编:《有志竟成——孙中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2005年,第198页。
    (23) 孙中山最早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批评是在1911年底。是年12月30日,孙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同盟会本部临时会议,制订《中国同盟会意见书》,内谓:“吾党偏怯者流,乃唱为‘革命事起,革命党消’之言,公然登诸报纸,至可怪也。此不特不明乎利害之势,于本会所持之主义而亦瞢之,是儒生阘茸之言,无一粲之值。”(《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78页。)之后,孙中山多次批评这一观念。直至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仍然认定这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大原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96页。)
    (24) 高劳:《辛亥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杜亚泉此书是在他发表于《东方杂志》上的两篇文章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参见高劳:《革命战争记》,《东方杂志》第8卷第9期,辛亥年九月二十五日发行;高劳:《革命成功记》,《东方杂志》第8卷第10号,1912年4月1日发行。杜亚泉此书关于革命源流的叙述与苏生《中国革命史》一书中的“叙论”在文字上多有重合,有可能苏生也是杜亚泉的笔名。此处存疑。
    (25) 有关国民党是如何塑造孙中山的政治形象的,相关的研究可参见潘光哲:《“国父”形象的历史形成:一个初步的考察》,载《第6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父纪念馆,2003年;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纪》(香港),2004年第12期;陈蕴茜:《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