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政党制度的命运与建党初期党对政党合作制的探索(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匡萃坚 参加讨论

三、政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是反对跟任何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合作的。由于没有从事合法活动的任何可能,党只能在工厂工人和革命青年中从事秘密工作。与这种秘密状态相联系,党就不能不要求自己的队伍保持高度纯洁性,因而规定接受党员要“严格审查”,要求他们在入党之前,“必须断绝”同任何对立的党派的关系,即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与其彻底划清界限。同时,要求党员学会秘密工作,在时机成熟前,党的主张和党员身分“都应保守秘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不存在与任何其他政党合作的问题。所以党的一大在决议中规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对现存各政党采取“攻击和排斥”的态度。
    但是,如果党一直按这种要求活动,就只能长久停留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不可能适应中国革命形势的要求迅速发展成长为一个群众性的大党。因此,党在成立后不久,在开展秘密工作的过程中,就在保持对党员的严格要求的同时,改变了上述规定。第二年,党的二大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相联系,认定:“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并为此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
    由拒绝政党合作到主张政党合作,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短短的一年之中就有如此重大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一个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的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具有反帝反封建要求的其他革命政党要携手合作是必然的。此其一。其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如此强大,任务如此艰巨,不联合一切民主的革命势力形成浩浩荡荡的大军是不能成功的。关门主义的孤家寡人政策必然要抛弃。其三,中国工人阶级还很年轻,很多人还比较缺乏阶级的自觉,党员人数还很少,因此“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就必须“到群众中去”。而同其他革命政党实行合作,就是党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的一条途径。
    实行政党合作,共产党选择的对象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这是因为,一方面,环顾宇内,“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它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创立了民国;此后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虽然屡遭失败,依然不屈不挠,在人民群众中有相当影响,有一定号召力。虽然它有弱点,成份复杂、组织松散、脱离群众,但在几经挫折之后,已有所认识,深感必须改弦易辙。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孙中山的思想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愿意同共产党合作,并对此表现了很大的热忱。他说:“现在俄国就是我们的好榜样”(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又说:“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新式的共和国”(注:《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他赞扬列宁“是一个革命中之圣人”(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6页。)。由此他主张“联俄”,将苏俄“引为吾国互助之友”(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1页。)。与此同时,他开始与共产党人建立联系,欢迎共产党与之合作。他告诫国民党人说,“此即吾所欢迎而引为同调者也”(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1页。)。为了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也为了切实实行国共合作,孙中山决心依靠共产党人这股新生力量对国民党进行整顿和改组。
    国共两党的合作采取什么形式?共产党人开始主张采取“党外合作”方式,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但是遭到孙中山拒绝。孙中山从国民党的大党地位出发,从吸取改造国民党的新鲜血液出发,要求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这就是以国民党为中心来容纳共产党,实行所谓的“容共”。孙中山说,“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注:《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2页。)。
    应该承认,“党内合作”这是国共两党当时唯一现实的合作形式。否则,就无政党合作可言。而通过这种合作,把国民党改组成国共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借以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国民革命的进程,也使共产党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获得更大发展,也是符合历史要求、起了历史作用的。但是应该说,这只是一种权宜之举,不能把它凝固化。在这种党内合作中,共产党虽然保持了自己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有限度的。共产党人忠实地实行这种合作,“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使国民党组织在国民革命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虽然同时也从中吸收革命分子使自身“渐渐扩大”,但是,这种扩大是非常困难的。它一方面为国民党右派所不容;另一方面也为这种合作形式所局限。要想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那就更其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共产党三届一中全会在决议中一方面指出,“须努力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承认了其中的困难,说明:“事实上不可能时,断不宜强行之”。所谓“党内合作”,就是一个党接纳另一个党,将其作为隶属于自身的一个派别,而不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平等合作。这种合作,只有当大党的领袖开明时才能维持;否则,必然发生变故。因此严格地讲,这不是革命斗争中的一种稳定的政党合作体制,而是一种特殊的可变的政党组合方式。
    为了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不能不谋求自身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并通过这种发展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因而在党的力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候,为了摆脱国民党右翼势力的限制,转换政党合作形式,由党内合作转变为党外合作就是必然的。继续迷恋党内合作形式,委曲求全,不敢同国民党右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在其猖狂之时与之决裂,那就要断送革命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