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中国史研究》 程中原 参加讨论

从“四五”运动到粉碎“四人帮”,中国已经发展到挣脱“文化大革命”灾难重新走上社会主义正确轨道的关头。历史已经证明,领导和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华国锋主持下进行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对“四五”运动的镇压不得人心。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四人帮”做坚决斗争又领导1975年整顿大见成效的邓小平,则受到党和人民的信赖,寄托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希望。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转机。然而,领导粉碎“四人帮”而处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地位的华国锋,却只是用毛泽东写给他的“按过去方针办”六个字来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样重大的问题。他未能认识和摒弃自己的错误,满足群众的、也是历史的迫切要求:让邓小平复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反而提出和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际上是要把毛泽东晚年发动和领导“文化大革命”的“左”的一套继续照搬下去,是要以此来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首先是“邓小平复出”)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首先是“天安门事件”)的进程。
    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与之针锋相对,倡导实事求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这样,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对立,成为粉碎“四人帮”后斗争的一个焦点。《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出了对拨乱反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支持还是压制这场讨论,实际上成为顺历史潮流而行还是反历史潮流而动的分水岭。哲学层面的争论,反映了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的分歧。邓小平、陈云等在支持真理标准讨论的同时还在政治、经济、组织等方面,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复出以后,自愿充当“后勤部长”,恢复了高校招生制度,推倒了教育战线上的“两个估计”和文艺战线上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胡耀邦担任组织部长以后,与“两个凡是”针锋相对,提出两个“不管”(注:1978年9月20日,胡耀邦在中办召开的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提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处理和结论,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大力阔斧地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经济领域在陈云、李先念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已经提出,学习国外经营管理经验和吸收外资的工作已经进行,加快工业发展和加快农业发展的计划正在制定,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正在酝酿;胡乔木等连续撰文,论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宣传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发扬经济民主,大大促进了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而这些进展正是冲破“两个凡是”禁锢的结果。真理标准讨论的过程,不仅是理论上正本清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践上拨乱反正的过程。提出、推行和坚持“两个凡是”的华国锋等人之错误,支持和坚持实践标准的邓小平、陈云等人之正确,不仅在党内,而且在全国人民中间,已经是泾渭分明了。
    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的工作和斗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居于主导地位的邓小平、陈云取得了在重大关头主宰历史发展的自由。1978年9月,正当处于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高潮的时候,是邓小平高瞻远瞩,指示前进的方向:应该及时结束清查工作,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始以后,是陈云不顾华国锋宣布的议程,提出中央必须“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作出决定,解决“天安门事件”、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等“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以达到安定团结,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可见,在重大历史关头,指出前进方向、作出重大决策的是邓小平和陈云。他们早就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过去的功勋,在党内的资望,“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中的业绩,自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把握了转折关头党中央工作的舵轮;华国锋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领导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和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资格。
    三、历史转折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开展党内斗争来实现
    两次历史转折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分别是党中央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党内总负责人(博古/华国锋)虽有严重错误但依然主持会议。转折是通过领导集体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斗争来实现的。集中解决主要矛盾是两次会议的共同特点,在政治上,主要解决当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组织上,中央人事采取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办法,实际上建立新的领导集体。两次伟大转折,在党的历史上创造了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胜利解决党内矛盾的范例。
    遵义会议集中讨论、解决当时攸关生死的军事问题。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博古作关于五次“围剿”总结的报告,针对博古的报告,张闻天首先出来讲话。他按照事先同毛泽东、王稼祥商量后拟就的“提纲”,作了反对中央领导单纯防御军事路线的报告(通称“反报告”),旗帜鲜明而有系统地批评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军事领导的“左”倾错误。张闻天是六届五中全会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即中央常委),又是人民委员会主席,在遵义会议的参加者中,党内的地位仅次于博古。(注: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共四人: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留守中央苏区,未参加长征)。)他首先站出来作“反报告”,分量很重,为彻底否定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定了基调。紧接着张闻天的“反报告”,毛泽东作了一个多小时的长篇发言,深刻地分析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的症结所在。王稼祥接着发言,有力地支持张闻天的“反报告”和毛泽东的重要发言。除凯丰一人之外,周恩来、朱德和其他与会同志都赞同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的意见。这样,遵义会议作出结论:我们没有胜利的保卫中央苏区来粉碎五次“围剿”的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我们在军事指挥上战略战术上基本上是错误的;军事上领导错误的是A、博、周三同志,而A、博二同志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注:上述结论据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2月或3月),《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1页。文中A指李德,又称华夫;博指博古;周指周恩来。)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的错误,至于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政治路线的是非问题,采取暂时搁置起来,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机适当时再去解决。这是完全正确的。在组织上,遵义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委;会议完毕后常委分工,“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注:此处与本段引文均引自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2月或3月),《遵义会议文献》,第42页。),由此,毛泽东进入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建立。会议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这意味着将解除博古的党中央总负责人的职务,而由洛甫接替。(注:据遵义会议的参加者杨尚昆说,由洛甫(张闻天)代替博古担任党中央总负责人,是遵义会议上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张闻天本人再三推辞,这个问题就暂时搁置了起来。见杨尚昆为刘英《我和张闻天命运与共的历程》一书写的《序》,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会议关于“取消三人团”的决定,不仅撤销了博古对军事的指挥,而且正式撤销了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这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关系史上是第一次。以此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同时,在干部的处理上,又不过多地追究个人的责任。博古和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后继续担任中央常委。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让对错误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继续留任、把变换中央总负责人的工作留待适当的时候去完成等做法,也是恰当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