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党探索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石仲泉 参加讨论

但是,就这后10多年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而言,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更加平稳。即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断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既定方向前进。这表现在经济发展上,掌握了宏观调控的本领,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有效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初步地找到了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这表现在体制改革方面,十四大决定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改革上出了问题,把搞市场经济看成是搞资本主义,因而所进行的改革,就不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而是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走向了资本主义。党吸取了这个教训,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同时采取渐进的实施步骤,因此,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负面效应,也在努力克服。这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明显地加大了力度,使“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总体上有了改观。整个社会的正气在上升,向着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方面前进。这表现在党的建设上,牢记邓小平的政治交代,一直探讨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在“三讲”教育活动结束后,又提出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与此相联系,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处理了不少大案要案,阶段性成果显著。
    上述列举的一些方面,说明第三代领导集体肩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之后,既很有作为,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又相当平稳,在继续探索的前进道路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折。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政治成熟的重要表现。
    二、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实际指导理论与所获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党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的历程,宏观地说是80年。就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言,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说过:20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
    建国以来,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过程中,用以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的说来,是努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但是,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搞建设,中国共产党人既没有实践经验,在理论上也知之不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近代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里建设社会主义,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长期性。对它们的认识不可能不经历一个过程。这样,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生失误时,主观上以为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实际上却没有能坚持,并发生了偏离、违背。将党探索社会主义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作具体解析,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理论,即有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很好的,也有没结合好的。无论结合得好与不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个角度来看,都构成了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理论的认识之链。这个认识之链上的有的环节,或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或为创立邓小平理论作了重要的认识积累和理论准备。
    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之链,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认识之环:
    (一)通过新民主主义理论,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仅成功地指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由于它指明了通过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因而也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建国之初的实际指导思想。体现这个指导思想的《共同纲领》,成为建国后头三年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党希望以此来实现“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
    (二)立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进入社会主义。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之后,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建设需要,党于1953年正式宣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需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一个新的建国方略。到1956年,三大改造任务提前完成。随后,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一五”计划主要指标也都超额完成。这样,党向全国人民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尽管出现了过快、过急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如《历史决议》所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三)制定八大路线,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说:“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八大决议明确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大通过的党章确定了党的战略目标--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从1954年9月的一届人大开始提出,为八大党章所确认的这个表述是最初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党在制定这条路线的同时,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八大路线,是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四)重新认定阶级斗争为国内主要矛盾,高举“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秋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与随后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被认定为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三面红旗”。那时,党的指导思想存在着两个发展趋向。由于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的作用,这个时期也有过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和实践经验,有的还发生了比较好的历史作用。
    (五)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1969年党的九大政治报告中,被奉为照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芒万丈的灯塔”。它不仅仅是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而且是十年内乱期间指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党的指导思想,包括毛泽东在内,也有好的和比较好的另一个发展趋向。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在艰难曲折地进行着。正是由于这种努力,国家仍然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仍然保存着它的根基;经济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我国的对外关系打开了新的局面。
    (六)提出“抓纲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两年徘徊”期间提出的“抓纲治国”方针,相对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而言,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左”的政策,但是就其实质而言,由于这里的“纲”,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纲”,因而在许多方面“基本上还是因循‘左’的错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