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方面看,既有形势大好的一面,又有不能盲目乐观,甚至需要居安思危的一面。比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好,使其充满活力地持续发展,令人信服地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目前的穷富差别也呈扩大化趋势,怎样通过部分富裕的途径来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经济难以持续发展,社会也难以稳定。再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就会越来越需要扩大民主,不但需要扩大社会民主权利,更需要扩大政治民主权利。这样,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将成为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问题。与此相联系,还要处理好坚持集中领导与加强权力制衡的关系,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还有,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也是一大难题。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怎样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需要研究解决。腐败现象严重影响党的形象。特别是权力腐败、金钱美色的腐蚀,使人们不能不思考:富裕了怎能坚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使党始终成为“三个忠实代表”,保持它的先进性不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1世纪的任务确实非常艰巨。 怎样才能应对21世纪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这一方面的情况,完成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呢?这里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要有多种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仍然是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要警惕和防止来自两个方面的片面性而产生的错误倾向,既不能只强调两者的对抗和斗争,也不能只埋头于两者的交流和合作。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江泽民在谈到国际社会主义的曲折和发展时指出:“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这只是他们的梦呓。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发展得更好了。我们要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会遵循这个历史规律向前发展的。当然,前进的道路异常崎岖,也可能还会发生曲折和挫折,但历史的未来必将属于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千年,我们中华民族必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伟大的复兴,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