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方铁:唐宋两朝至中南半岛交通线的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参加讨论

二、唐朝与中南半岛间的交通线及其利用
    唐朝对云南西部边陲的开拓,可从姚州都督府管辖州县的分布窥知。姚州都督府统辖众多羁縻州,迄今所知最西部的羁縻州为今腾冲。(18)可见,唐朝对西洱河至天竺道的有效管辖,大体上仅限今腾冲以东的区域;行者进入今腾冲以西的地区,便只能走民间便道。
    天宝间南诏割据,多次对今腾冲以西的地区用兵,《南诏德化碑》说阁逻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唐文宗时南诏再次出兵骠国(位今缅甸中部),攻破位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弥诺与弥臣,还进攻位于今萨尔温江口的昆仑及中南半岛南部的洞里萨湖,因无法舟渡而退兵。(19)在所征服的地区,南诏建广荡、丽水、安西、苍望等城镇并驻兵镇守。南诏还开通经今云南临沧至伊洛瓦底江中游的“青木香山路”(20)以及由今云南景东过景洪达中南半岛中南部的道路。(21)南诏对云南以西地区的用兵具有扩张性质,但也疏通了西洱河至天竺道的西段,客观上便利了中南半岛诸国与中国的陆行往来。《旧唐书·西南蛮骠国传》说:骠国北通南诏些乐城界,东北距阳苴咩城1800里。看来骠国联系南诏,便是通过经些乐城(在今云南潞西)至阳苴咩城的道路。
    唐朝与中南半岛诸国的往来较频繁。贞元十年(794)南诏与唐和好后,中南半岛诸国与唐朝的交往达至高潮,经由云南的陆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骠国是中南半岛北部的大国,辖弥臣等18属国,唐代以前“未尝通中国”。贞元十八年(802),骠国王知南诏王异牟寻归附,乃遣其弟悉利移随南诏进贡,献国乐十曲及乐工多人。入朝前韦皋于成都谱录其曲,画其舞容及乐器以献。(22)唐人《骠国乐颂》也说:骠国王子献其乐器及乐工,“逾万里自至于蜀”,韦皋遣使者护送入朝。(23)可见骠国使者赴唐朝贡,行经过云南入成都的道路。贞元二十年(804)及元和元年(806),骠国又遣使朝贡。(24)
    中南半岛的其他古国遣使入朝,也多选行经过云南或交州的道路。武德八年(625),文单(在今老挝)遣使朝贡。天宝十二年(753),文单国王子率26人入朝,唐授之以属果毅都尉。文单王子回国行经交州,玄宗诏其随何履光征讨南诏,事迄许其还蕃。大历六年(771),文单国副王婆弥入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唐后,文单再次入贡。(25)贞元二十一年(805)弥臣国嗣王乐道勿礼朝贡,唐朝封其为弥臣国王。(26)唐臣制文述其美,有“骠国之与弥臣,伏联踪而叠轨”等语,可见弥臣与骠国的使者为接踵或相伴入朝,亦必行经云南。(27)另据《蛮书·云南城镇》:自开南城(在今云南景东)走陆路达永昌须10日,水路下弥臣国30日程,“南至南海,去昆仑国三月程”。表明自永昌沿今伊洛瓦底江可达弥臣国,南下可至昆仑国(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口),亦与前述相佐证。
    秦汉以来交州受中央王朝统治,历来是封建王朝与中南半岛中南部及其以远地区交往的中转站。诸国经由交州赴中国内地,有陆路和海路可供选择。西汉置日南郡,徼外诸国皆由过日南的道路献贡;东汉桓帝时,大秦、天竺亦经此道入贡。(28)唐代交州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因内地联系交州主要是通过海路,同时也由于唐朝与海外诸国交往频繁,交州的海运枢纽地位得以巩固。《旧唐书》说:“交州都护制诸蛮,”海南诸国大抵位于交州以南及西南,居大海中州之上,“自汉武已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29)西人依宾库达特拔所著、成书不晚于咸通初年之《道程及郡国志》,亦谓Al-Wakin(即龙编,在今河内)“为中国第一个港口”(30)。晚近学者亦认为,“交州在唐代依然为中国最南之繁盛贸易港”。(31)
    关于交州达中南半岛中南部及其以远地区的道路,唐代的记载大致如下:一路由驩州东行至唐林州安远县,经古罗江、檀洞江、朱崖、单补镇至环王国都城(在今越南中南部)。若自驩州西南经雾温岭、棠州日落县、罗伦江、石蜜山、文阳县至文单国算台县,再经文单外城、内城可至陆真腊(在今老挝),南行可至小海及罗越国(在今马来半岛南部),再往南则达大海(今太平洋泰国湾)。如自通海城取陆路南下,经贾勇步、真州、登州、林西原可至昆仑国。(32)《新唐书·南蛮传下》谓真腊赴唐朝的陆路,经由安南的驩州与道明;若走海路远行,还可由交州至天竺与大秦。“(天竺)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或至扶南、交趾贸易。”(33)安南的演州西控海路,为自广州等港口通往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扶南的大路所必经。(34)位于今缅甸丹那沙林一带的顿逊国,其国之东界通往交州;由位林邑东南之婆利国,航海经丹丹国、赤土和交州可达广州。若自中原赴赤土,自广州乘舟先抵交州,再经林邑乃达。赴北与林邑隔小海相望之盘盘国,自交州船行40日乃至。(35)
    安南不仅是海外诸国赴广州交易的中转站,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据记载:中天竺以海贝为货币,以金刚、旃檀、郁金等珍物与交趾、大秦、扶南等国贸易。(36)贞元八年(792),原计划赴广州的海外商船普遍改往安南交易,大臣陆贽谓为广州官吏“侵刻过深”所致。(37)徼外诸国多经海路赴安南等地贸易,因交州刺史、日南太守贪利盘剥,其值十者必折之二三,“由是诸国怨愤”(38)。位今云南南部和缅甸北部的“西南夷”,亦沿今伊洛瓦底江南下出海,经海路赴广州交易。《南诏德化碑》说:寻传(指今缅甸北部)“南通勃海,西近大秦”。“西南夷”每年至广州交易的商船原仅四五艘,因岭南节度使李勉交易公正,其商船遂增至40余艘。(39)
    三、宋代的云南、广西、安南及其交通线
    北宋建立后,统治大同以南的黄河下游、成都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以及岭南等地。南宋的北界收缩,南部范围则继承北宋。两宋北面均有强敌。在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政权角逐的历史舞台上,宋朝是一个政治、军事及地域均不占优势的王朝。两宋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其经营南部边陲有深刻的影响。在其辖地的西南部,两宋面对如何处理与大理国和安南关系的问题。
    宋朝的统治有重内轻外的倾向。端拱二年(989),宋太宗云:“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淳化二年(991)太宗又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尚可预防,唯奸邪隐现无状,演为内患深为可惧。(40)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宋朝治边奉行“守内虚外”的治策。另一方面,两宋“北有大敌,不暇远略”(41)。来自北疆的沉重压力,也使其治边难以分心。北方诸族步步紧逼,使两宋朝臣既怕又恨,却又无法摆脱困境。出自对边疆蛮夷的嫌恶心理,两宋视大理国与北方夷狄为同类,唯恐避之不及。随着北疆局势新趋严峻,两宋尤其是南宋对大理国的防范之心日渐增长。
    乾德三年(965),宋将王全斌进献四川地图,建议乘势取云南,太祖赵匡胤以唐朝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为由,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确定与据有云南之大理国划大渡河为界的原则。南宋翰林学士朱震说:大理国本唐代南诏,大中、咸通间数入成都且犯邕管,致天下骚动。太祖弃越嶲诸郡以大渡河为界,使大理国“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42)。政和末年,有人建议于大渡河外罝城邑以利互市,徽宗询黎州(治今四川汉源西北)知州宇文常,宇文常说:自太祖划大渡河为境,历150年无西南夷之患,今若于河外建城邑,难免萌生边隙。其议遂止。(43)可见两宋诸帝不仅遵循太祖既定的策略,君臣亦奉之为至上之策。
    北宋前期大理国数次入贡。熙宁九年(1076),大理国遣使贡金装碧玕山、毡罽等物;“自后不常来,亦不领于鸿胪”。政和七年(1117),大理国入朝贡马及麝香等物,北宋以其王段和誉为大理国王。不久,奏大理国入觐事之广州观察使黄璘,被人举报诈冒获罪,自是大理复不通于宋,“间一至黎州互市”。(44)宣和二年(1120)宋约金攻辽,北方战事骤紧,北宋终止改善与大理国的关系,可能与此有关。南宋对大理国的态度更为保守,甚至明令只许卖马、不许进贡。南宋镇吏孟珙还拒绝复通清溪关道。(45)据《宋史·孝宗本纪》,从淳熙三年(1176)至十二年(1185),关于“黎州蛮犯边”、“黎州蛮投附”以及加强黎州边防一类的记载有10项,表明南宋恪守祖宗遗训,仍以黎州大渡河之南为异域。《宋史》记录外藩朝贡,亦将大理国与日本、蒲甘、真腊等并列。(46)
    另一方面,因北方诸朝中止与中原的马匹交易,两宋战马奇缺,遂被迫向大理国及西南诸夷买马。熙宁七年(1074)因熙河用兵,马源不畅,宋廷令成都知府蔡延庆兼领戎州、黎州买马事。以后戎州、黎州购马屡废屡兴。北宋在戎州、黎州所购之马称“羁縻马”,矮小质劣不堪乘骑,购入数量亦不多。(47)宋廷南移,向大理国及西南诸夷买马的规模扩大,交易地点也从川南改至广西。绍兴三年(1133),南宋于邕州置市马提举司,在横山寨(治今广西田东)设马匹博易场,以广南西路经略使总管邕州购马事。(48)
    通过邕州至善阐的道路,南宋与大理国的马匹交易一度形成规模。绍兴间横山寨每年交易马匹的定额为1500匹。(49)“蛮马之来,他货亦至。”横山寨与邕州,乃成为内地与云南等地交易商品的集散地。周去非说:“朝廷南方马政,专在邕;边方珍异,多聚邕矣。”(50)由善阐经横山寨达邕州北上的道路,也成为云南联系内地的重要通道。(51)据《岭外代答》卷三:“中国(按:指南宋)通道南蛮,必由邕州横山寨”。南宋向大理国及诸蛮所购马匹,由横山寨辗转驱至邕州,再经桂州发往内地。从横山寨至邕州须行7日,至桂州行18日。其道经过邕州、宾州、象州与桂州入湖南,由全州进抵临安。(52)据《岭外代答·安南国》:安南使者亦可渡海由钦州入境,再北上桂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