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史学研究(3)
宋史研究:交通史方面,有罗香林的《蒲寿庚传》、林天蔚《宋代香药贸易史》、苏基朗《唐宋时代闽南泉州史地论稿》。制度史方面,罗球庆研究宋代军事制度,梁天锡研究宋代祠录、台谏和枢密院制度,金中枢研究宋代科举,三人均在新亚受学。李弘祺于1971-1990年执教于中大历史系,为宋代教育史专家,著有《宋代教育散论》和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ninations in Sung China(中文版名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苏基朗近年亦专注于宋代法制史研究。学术思想史方面,侧重于理学(新儒学)的研究,已见前述。罗球庆在中大历史系曾指导多篇硕士论文,如何冠环《论宋太宗朝之赵普》(1979)、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1984),何氏另出版《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一书。曾瑞龙于1997年开始在中大历史系执教,专研军事史、宋夏关系。罗氏学生并汇编有纪念罗氏荣休的《宋史论文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宋辽金史专家陶晋生,1988-1990年曾出任中大历史系讲座教授。陈学霖近年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聘来中大历史系出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陈氏治宋辽金元明史,内地学者邹重华由四川大学来中大,在陈氏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士族与学术--宋代四川学术文化发达原因探讨》。香港从事宋史研究的年轻一代学者,还有许振兴、黄富荣、赵雨乐、王章伟等。 明清史:早期学者有钱穆、罗香林、牟润孙、全汉升、王德昭、陈荆和等。钱氏弟子从事明清史研究的,有余英时、罗炳绵、苏庆彬、杨启樵、黄开华等。港大中文系为明清史研究之重镇,自罗香林以下,先后有赵令杨、马幼垣、黄兆汉、何冠彪、冯锦荣、许振典等。港大历史系的吕元聪,亦以研究清代前期政治史及制度史著称。珠海书院培养的明清史学者,有罗香林指导的郭永亮、马楚坚,王韶生指导的朱鸿林。朱氏后赴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牟复礼教授,最近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来中大历史系执教,专长明代思想史。中大历史系陈学霖亦专治明史,近年出版有《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明代人物与传说》。罗炳绵亦治明清史,并指导了一批硕士、博士生。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现有李金强、刘咏聪从事明清史的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早期重要学者有港大的罗香林、简又文,新亚和珠海的左舜生。60年代,有中文大学的黄福銮、李定一、王德昭、王尔敏等,后三人均由台湾应聘来港。70年代,香港浸会学院因司马长风、萧作梁、许冠三、刘家驹等加盟,确立了以中国近现代史为教研重点的风格,延续至今。港大、中大、珠海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培养了超过250名以中国近代史为论题的硕士、博士,出版近代史著作三十余种。近二十年,举办过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1985年成立“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出版《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会刊》。香港地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成就和特色,可概括为如下几点:第一是重视大陆和香港的历史关系;第二是重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研究;第三是比较强调平衡和开放的史观。 中大历史系先后有王尔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许冠三著《刘少奇与刘少奇路线》,郭少棠研究五四及文革之批孔、现代中国之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叶汉明研究1937年以前山东农村的农产品商品化,刘义章研究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何佩然以法国年鉴学派群体生平学方法,对民国时期及当代的社会精英与人文学科学者作系统分析研究。港大历史系有连浩鋈研究民国时期的广东农村经济,陆人龙研究中共党史及清末民初思想史,刘洁贞研究近代政治及外交史,颜清湟研究民国时福建的社会变迁和华侨史,美籍学者程凯礼(K.L.MacPherson)研究上海城市史,陈明銶研究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工运史、省港社会运动、民国时期的劳动教育等。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研究梁启超、蔡元培等思想家,林启彦研究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及西洋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鲍绍霖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及中美关系,李金强研究青年党人与民国史学。新亚研究所全汉升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李木妙研究荣氏企业。科技大学蔡志祥研究近代农业经济、宗族与社会变迁等,齐锡生研究军阀政治及国民党在抗战时的活动。公开进修大学的苏维初研究国民党左派,特别是汪系改组派。树仁学院余炎光研究朱执信、廖仲恺等。 (三)本地史及外国史研究 香港史:(1)香港古代史的重建,有赖考古学的发展。香港考古工作已有60多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进入专业化时期,近年来本地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使香港古史的重建出现重大进展。80年代以前,香港的考古工作主要由外国人主持。例如1954年在九龙李郑屋村发现之汉墓,即由港大之林仰山教授主持发掘。1978年,著名考古学家郑德坤及林寿晋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创立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87年,中大考古队开始积极参与香港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1987-89年,发掘大屿山东湾遗址,包括唐、六朝、战国和新石器五个时期文化的序列,最早年代约距今六千年前。同年底,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在南丫岛大湾遗址发掘了十余座先秦时期的墓葬。伴随香港新机场工程的开展,1992年中大考古队联同中山大学及陕西考古研究所,分别发掘了白芒和扒头鼓遗址,在白芒首次发现了本地区西汉时期的文化,在扒头鼓发现距今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小型村落。中文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邓聪发表《古代香港历史的新发现》一文,详细介绍香港考古新成就及对香港古史重建的作用,驳斥了香港先民外来说的观点,论证了香港早期文明与大陆母体的密切关系。 (2)早期香港史研究,以洋人为主,叙述香港割让的经过,及香港开埠以后之社会情况。许地山任教香港大学时,对香港史作过一些研究。1949年以后,罗香林、简又文、饶宗颐对宋元时期香港史作过深入研究。罗香林又著有《一八四二年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和《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英文著作亦较以前丰富。除港大、中大以外,香港考古学会和香港皇家亚洲学会亦是研究香港史的重要组织。60年代以后,有林天蔚、霍启昌、叶灵凤、萧国健等研究明清两朝之中西交通及海防,史维理(Peter Wesley-Smith)、刘伟研究香港英属问题,吴伦霓霞、科大卫、郑宇硕、李明等研究新界地区,林天蔚、萧国钧、萧国健等研究族谱。吴伦霓霞对香港早期教育、郭少棠对二次大战后教育亦有研究。近年,吴氏更全面搜集和研究沙田地区的资料,郭氏则逐步出版大陆、香港人口移动和文化转移之关联的研究成果。外籍学者对两次大战期间之香港历史和外资财团在香港的经济发展史,则有较多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