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另一个中央:一九三○年的扩大会议(之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陈进金 参加讨论

迨孙中山逝世后,尤其鲍罗廷操持汪精卫国民政府后,国民党内的纠纷和冲突更为激烈。1925年 8月,胡汉民因“廖案”被迫出国赴俄;林森、邹鲁亦受排挤离开广州,其他如谢持、戴季陶、张继、邵元冲等“反共”人士也相继离粤。汪精卫和中共左倾势力几乎已完全控制广州中国国民党党部。
    为了抑制共产党,林森、邹鲁决心联络旅居各地的中国国民党第一届执监委员,召集一届四中全会,共谋对策。1925年11月,林森、邹鲁、谢持等人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会议,即俗称之“西山会议”。(注:《回顾录》第2册,第207页;居正编:《清党实录》,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第50-67页。)该会通过取消共产派在国民党之党籍案、鲍罗廷解职案、开除汪精卫党籍案、中央执行委员会暂移上海案等项决议。(注:居正编:《清党实录》,第7-17页。)足见其对汪精卫、 鲍罗廷等控制国民党中央的不满,特别是议决中央执行委员会暂移上海,形成粤、沪两个中央党部对峙之局。(注:易正义:《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年6月,第8页。)此为中国国民党的首次公开分裂。
    鉴于西山派在上海另立党统,汪精卫等人除策动舆论指摘其为“叛逆”外(注:雷啸岑:《三十年动乱中国》,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不详),第31页。),也急谋召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来因应。1926年1月,广东中央召开二全大会,出席代表除共产党人外, 大都为国民党左派分子(注:究竟有多少共产党员以大会代表名义参加粤中央二全大会,各家记述不一;不过,共产党员几乎控制大会议程则是肯定的。见《中国国民党史述》第2编,第685-687页; 韦慕庭:《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载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第3册,台北,1981年版,第40页。), 大会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对西山派的处理,并通过“弹劾西山会议派决议案”(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293页。)。与此同时,上海中央也积极筹开二全大会以为对抗。(注:上海中央二全大会仍赓续北京西山会议“反共”、“分共”立场。见《中国国民党史述》第2册,第677-682页。)至此,中国国民党内因容共驱共之争, 已彻底决裂成粤、沪两个中央党务系统,其距孙中山逝世,仅及一年。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北伐,不久即攻克武汉、江西,翌年3月占领上海、南京,长江流域几为国民党势力所控制。国民党在军事上虽获得胜利,但在党务与政治方面却因容共反共意见分歧而导致“宁汉分裂”。即当时中国国民党有三个中央党部(沪、汉、宁),有两个国民政府(宁、汉),而其分裂的症结皆归之于中共问题。及至武汉分共后,宁、沪、汉三方才决议合作成立特别委员会统一党务,组织政府。(注:党史会编:《革命文献·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史料》第16辑,台北,党史会1968年影印版,总第2872-2874页。)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成立,暂时整合了自西山会议以来国民党内部分裂的状态,但因党内实力派人士(如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皆不表支持,特别委员会仍告无疾而终。
    1928年底,东北易帜,中国达成形式上的统一;然欲迈向实质的统一政局,端视党权、军权能否归于一统。是以北伐完成前夕,蒋介石在中央党部讲《北伐成功后最紧要的工作》时特别指出:我们中国内部,尤其是本党党员个个要能够明了主义,共同一致来拥护中央,服从中央的命令;个个武装同志能牺牲个人的地位权力,奉还中央,完全由中央来统一财政、军政。(注:蒋介石:《北伐成功后最紧要的工作》,载《革命文献·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史料》第21辑,总第4128页。)其具体办法即为:实施国军编遣和举行国民党三全大会。不过,在三全大会前夕,汪精卫等改组派人士已视南京中央为“一切反动势力的大本营”(注:汪精卫等:《关于最近党务政治宣言》,载查建瑜编《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157页。);更不满其指派三全大会代表,谴责其违反党内民主精神,遂埋下会后党内纷争的根源。1929年3月15日, 原本被寄望可统合国民党的三全大会如期于南京召开,虽建立了党的新权力中枢,但因改组派、西山派几皆被摈斥于外,使党的整合遥遥无期,而另一场争党统的风暴已酝酿其中。
    1928年夏,北伐军事告终,蒋介石决心裁减军队。翌年元旦,国民政府成立国军编遣委员会,准备从事部队缩编,此举引起旧军阀的猜疑,遂有一连串反抗中央的行动。(注:《三十年动乱中国》,第148-152页;刘维开:《编遣会议的实施与影响》,台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43-160页;简又文:《冯玉祥传》下册,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337页。)在历次军事行动中,阎锡山表面上与南京国府保持良好关系,暗中则唆使冯玉祥、唐生智倒蒋,甚至代拟唐与西北将领的通电稿。(注:《唐生智致蒋方震电》(1929年12月18日),《阎锡山档案·杂派民国18年3月至12月往来电文》, 台北“国史馆”藏,档号18.0372.42/0032-3-12(以下简称《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29)》,并不再注档号、藏所)。该电文末称洛、郑防务已请宋、孙接防,亦为阎所深恨之一端。)后因唐生智结纳汪精卫等改组派人士,引起阎的疑忌(注:《袁华选致唐生智电》(1929年12月7日)、 《危道丰致张学良电》(1929年12月10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29)》。),才有1929年12月20日阎锡山、张学良等人联名“拥护中央统一”的通电(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29年12月20-26日),《国闻周报》第 7卷第1期,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辑,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总第2313-2314页(本文以下所引《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均为影印本页)。)。至1930年初,时局似趋于安定,但阎蒋关系已渐行渐远,终至兵戎相见。
    1930年2月10日,阎锡山致电蒋介石,主张礼让为国, 力言武力统一不宜用于民主党治之下,约蒋氏“共息仔肩”,以弭党争。12日,蒋复电云:革命救国本为义务,非为权利,此时国难正亟,非我辈自鸣高蹈之时。至2月底,南京中央和阎往复文电十余封, 围绕党国问题相互论辩。(注:《阎锡山致蒋中正电》(1930年2月10日)、 《蒋中正致阎锡山电》(1930年2月12日)及此后往来电文, 见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革命文献(统一时期)》(以下简称《蒋档·革命文献(统一时期)》)第7册;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第2卷第2辑,台北,1952年版(出版者不详),第46-65页。 )正值蒋阎进行“电报战”之际,蛰居香港的汪精卫一方面致电支持阎锡山(注:《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第549 页; 《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 2月21-27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8期,总第2454-2455页。),一方面派陈公博、王法勤北上活动。(注:《苦笑录》,第226页。)而西山派的邹鲁则早已在北方运动反蒋(注:《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第541-542页;《回顾录》第2册,第368-369页。)。故一向势如水火的改组派、西山派,在反蒋的大前提下,有了共同合作的机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