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另一个中央:一九三○年的扩大会议(之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陈进金 参加讨论

三、争正统
    正统,原为封建社会中某一王朝统一全国后对其一脉相承系统的自称。本文所谓“正统”,系指行使国家政治权力的法统,亦可称为“政统”。
    阎锡山发动军事倒蒋之初,即明白政治上需要另立一个中央,来否认南京政权;同时,将来善后在法统上也才有所凭恃。(注:李茂盛等著:《阎锡山全传》上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第460 页。 )1930年2月,阎氏于“电报战”中即强调“党人治党,国人治国”; 其致蒋电云:“惟党国者以党为主体,个人中心之武力是党国之障碍,必须一起交还于党。”(注:《阎锡山致蒋中正电》(1930年2月20日),《蒋档·革命文献(统一时期)》第7册,第60页。)2月23日,阎等45人联名通电中亦云:“夫以党治国,必有整个的党,始能成整个的国。党若破碎,国必不能不破碎。今欲求统一之国,必先求整个之党。”(注:《阎锡山等45人通电》(1930年2月23日), 《蒋档·革命文献(统一时期)》第3册,第66-68页。 )故阎氏一直坚持扩大会议必须容纳左右两派,且政府一定要由党产生。
    扩大会议联名宣言中否认南京的三全大会,主张要“以整个的党,还之同志;统一的国,还之国民。”(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7月11-17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28期,总第2716-2717页。)该会议的成员包括粤、沪二届委员和以军事首领身份加入的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注:陈公博回忆扩大会议含括一、二、三届委员,阎锡山、冯玉祥均以三届委员身份加入。见《苦笑录》,第231 -232页。上段回忆可能有误,因为扩大会议系反对南京三全大会, 若容纳三届委员,将难以自圆其说,又如何去“争党统”。阎、冯、李(宗仁)等,均以军事首领身份加入,原本亦包括张学良,但张未参加。见《危道丰致熙洽电》(1930年7 月 3 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即阎所谓之“整个的党”。阎氏既然已达成“整个的党”,就要以此为基础,去完成“统一的国”,即组织国民政府来与南京国民政府“争正统”。
    扩大会议成立后,汪精卫即离港北上,于7月23日抵达北平, 随即与谢持、邹鲁等交换党政意见,确定党的理论及今后党务办法,双方获得了共识(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7月18-24 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29期,总第2725-2728页。),并于28 日第一次谈话会通过“求党的真实意义实现”的7项基础条件:(1)筹备召集国民会议,以各种职业团体为构成分子。(2 )按照《建国大纲》制定一种基本大法(其名称用约法抑用宪法再定),确定政府机关之组织及人民公私权利之保障。此基本大法,应由国民会议公决,如时期紧急或由扩大会议宣布,将来俟国民会议追认。(3)民众运动、 民众组织应按照《建国大纲》,由地方自治做起,严防共产党激起阶级混斗之祸端。(4)各级党部对于政府及政治,立于指导监督之地位, 不直接干涉政务。(5)不以党部代替民意机关。(6)总理遗教,所谓以党治国乃以党义治国,应集中人材,收群策群力之效。(7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按照《建国大纲》采均权制度,不偏于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7月25-31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30期,总第2741页;冯玉祥:《冯玉祥日记》第3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页。 )学者曾评述上列七项基本原则:系国民党人基于数年党治的经验所得,不失为救偏补弊的良策。(注:《三十年动乱中国》,第164-165页。)不过,无论是阎锡山或汪精卫,都认为组织国民政府才是首要之务。
    阎、汪等筹组国民政府,除与南京中央争正统并建立领导重心外,还具有下列几项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