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另一个中央:一九三○年的扩大会议(之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陈进金 参加讨论

1930年3月18日,汪精卫电请阎锡山速组织政府, 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以资号召。(注:《胡宗铎致孔庚电》(1930年3月 18日戌时),《阎锡山档案·杂派民国19年1月至12月往来电文》, 台北“国史馆”藏,档号19.0372.42/0032-1-12(以下简称《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误记为3月24日。 )阎氏对于组织政府一事,曾表示俟陈公博、王法勤到后,即可筹划一切。(注:《陈公博王法勤致张允荣电》(1930年3月24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不过,筹组政府之前,必先解决改组派、西山派的党统争议。3月下旬,陈公博、王法勤(改组派)、邹鲁、 谢持(西山派)、赵丕廉、贾景德(晋阎代表)等人,在北平什刹海召开会议,讨论组织中央扩大委员会,解决党政问题。 (注:《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第565页。)由于改组派只承认粤二届,否认沪二届, 邹鲁等坚持粤、沪二届平等,当时在香港的汪精卫也反对粤、沪二届并存,两派因党统问题而起纷争,遂使该次会谈毫无具体成果。(注:《谢持致曹叔季电》(1930年4月3日),《王法勤陈公博致陶冶公卢蔚乾电》(1930年4月5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会后谢持曾致电许崇智,表示:“改组派又欲否认沪二届,讨论数日,持等坚持沪二届平等谈,致无结果。阎有组军政府计划,大势如此,沪主张断难实现,应专效力军事为善。”(注:《谢持致曹叔季电》(1930年4月3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邹鲁也写了一封长电给正在潼关督师的冯玉祥,文中云:
    军事进展之时,党事未能商妥,至歉;而未能商妥之故,由于改组派必欲存彼方之二届,而否认沪方之二届……且就粤二届证之,委员为卅余人,反蒋者未及半数,其中改组派则不过数人,非特不能代表粤二届,乃欲否认沪二届,必为整个团结之障碍。证之数年来,反共反蒋均系沪二届,岂反共反蒋出自汪等则为功,出自弟等则为罪乎?进而言之,党统实已破碎,而改组派则破碎之破碎,实不配再言党统。(注:《邹鲁致冯玉祥电》(1930年4月9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谢持、邹鲁均对北平会议中改组派否认沪二届的态度表示不满,谢持且似有放弃再协商之意。
    西山派、改组派北平会商破裂后,陈公博、王法勤即于4月1日首途太原,与阎锡山晤谈。据陈、王致胡宗铎电中表示:阎对邹鲁所提沪二届亦不苟同,但坚持政府由党产生,且政府组织应网罗各方,为表示团结已派人赴平接邹、 谢来并。 (注:《王法勤陈公博致胡宗铎电》(1930年4月5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遂有4 月中旬的太原党务会议。
    邹鲁对于解决党统纷争,曾经提出三种办法:用一届行使职权;用沪、粤两个二届行使职权;用革命方式另起炉灶。然基于党统已破碎,邹氏认为宜采用革命方式,舍弃法统观念,以有历史及功绩的同志组织干部行使职权。(注:《邹鲁致冯玉祥电》(1930年4月9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赴太原前夕,邹也与阎的代表贾景德、温寿泉举行秘密会谈,获得初步共识为:将党事另行讨论,先组织最高政治会议,并由该会产生政府。(注:《危道丰致张学良电》(1930年4月9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但此一会议结果,仍须征求阎、冯及奉张同意后才能正式对外发表。邹、谢等人就带着这一方案赴太原谒阎,但并没有获得阎的认可,阎锡山仍坚持政府需由党产生。
    1930年4月中旬,改组派、 西山派在太原的党务会议又因党统问题而陷入僵局。(注:邹鲁、谢持等人于4月11日离开北平,12 日晚抵达太原;14日与陈公博、王法勤及晋方代表赵丕廉、荣鸿胪、辜仁发、袁鸿昌、郭懋治等举行谈话会;16日举行太原会议。见《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4月11-17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15 期, 总第2558页;《白云梯陈公博致胡宗铎转汪兆铭电》(1930年4 月18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因为党事一直无法妥善解决,坊间传出陈公博极力联冯制阎,并唆使平津工人大罢工以胁制阎氏。(注:《刘珍年致赵辅宸电》(1930年4月 11 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此则消息虽未经证实,却足以反映党统问题之纠结难解,似乎只有期待汪精卫北上。(注:阎、冯及驻晋各代表都曾电请汪精卫赴太原,陈公博白云梯也致电汪氏北上领导一切,并表示汪若北上有三大意义:表示诚意助阎倒蒋;或可解决党事;可扩大宣传。见《白云梯陈公博致胡宗铎转汪兆铭电》(1930年4月18日), 《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但汪氏亦不认同邹鲁等坚持声明粤、沪二届合并之议,曾致电陈公博、王法勤云:
    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乃吾人最低限度之主张,决不再退一步。环龙二届较之蒋之伪三代会更为滑稽……弟意宜详告阎公,二中与西山已无可调停,阎公若重视西山,即请阎公与西山共同组织中央党部及负政治完全责任。(注:《胡宗铎叶琪致陈公博王法勤电》(1930年4月21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对于汪精卫这封近乎决裂的电文,阎锡山派商震、冀贡泉手持亲笔函往晤陈公博等人,谓党务仍归汪氏负完全责任。(注:《王法勤白云梯陈公博致胡宗铎电》(1930年4月25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至于党事,依然盼望容纳左右两派。
    另一方面,陈公博认为因邹鲁坚持沪二届党部,致使北平、太原会议均无进展,乃与傅汝霖等相偕转赴平、津与覃振等商洽进一步办法。陈公博等以覃振为西山派中较易沟通且不反对改组派者,与之磋商数日,终使北方党务问题露出了一线曙光。覃、陈商议的原则为:以党国为前提,消释一切个人或派别之意见;完全采取非常手段,撇开数年来党的一切纠纷。在这两项原则下决定:对于党务,则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国事,则召开国民会议并制定约法。(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5月2-8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18期,总第2597-2598页。)谈判数月的党事,有了解决之势,谢持、王法勤、白云梯、邹鲁等人,也相继由太原赴北平加入会商(注:1930年5月4日至7 日,覃振、张知本、茅祖权、傅汝霖、陈公博、胡宗铎、郭泰祺、叶琪和陶冶公等九人在天津会谈得初步决议,即函电阎、冯及在太原党内要人。11日,王法勤、白云梯、谢持由太原抵北平,会议移往北平续商;19日,邹鲁、赵丕廉又自太原来北平加入会商。见《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5月2-8、9-15、16-22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18、19、20期,总第2597-2598、2617、2629页。),终于决定:粤、沪二届各自发表结束宣言,再发表一封联名总宣言。
    西山派、改组派好不容易获得的共识,因为汪精卫的一封电文又起波折。1930年6月1日,汪精卫发表通电,重提二届党统问题,强调粤二届为正统。(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5月30日- 6月5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22期,总第2650页。)此举引起邹鲁、 谢持的不满,二人于5 日发电驳斥之(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5月30日-6月5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22期,总第2652页。);12日,汪氏又发表《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之必要》一文,虽然表示愿与西山派消释前嫌,一致努力,但依旧坚持粤二届正统论(注:汪精卫:《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之必要》,载南华日报社编《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民国19年)》,香港,1930年版,第207-215页。);北方党统之争再起。这期间曾传出汪蒋合作、阎另组劳动国民党等消息(注:《张笃伦致刘文辉电》(1930年6月18日)、《危道丰致张学良电》( 1930年6月24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 且汪精卫与邹鲁又打起了笔战(注:汪精卫和邹鲁等为了“以党治军”、“以人治军”在报上打起了笔战。见汪精卫《以人治军?》,载《汪精卫先生最近言论集(民国19年)》,第232-243页。),改组派、西山派似乎已告决裂;但实际上,覃振曾致电汪精卫劝其牺牲成见,晋阎代表赵丕廉、冀贡泉亦从中努力斡旋,终使两派同意合作。(注:《覃振致汪兆铭电》(1930年6月4日),载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3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影印版,第283页;《覃振致傅汝霖电》(1930年6月26日)、《危道丰致王树翰电》(1930年7月1日),《阎档·杂派往来电文(1930)》;冀贡泉:《阎锡山与扩大会议》,载《中原大战内幕》,第447-450页。)其办法为:两派发表一通联名宣言;粤二届发表提议召集扩大会议宣言,再由沪二届发表赞同宣言;署名则皆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注:《一周间国内外大事述评》(1930年7月11-17 日),《国闻周报》第7卷第28期,总第2715页。)至此,西山派、 改组派的党统之争乃告落幕,北平扩大会议遂于7月13日召开。 容纳左右两派的北平扩大会议,自认承继国民党的正统地位,否认以指派代表产生的南京国民党三全会议,准备召集另一个中国国民党三全会议。至此,中国国民党正式分裂成北平、南京两个中央党部,彼此互争党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