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杨天石 参加讨论

蒋介石最初主张,将安内放在优先位置。1931年7月23日, 蒋介石发表文告称:“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0,书告,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84年版,第15页。)这是他对于二者关系的第一次明确表述。同文中,蒋介石并称:“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1934年8月20日日记云:“非平粤桂, 无以安内攘外。”可见,蒋介石所称安内,既指中央,又指胡汉民、陈济棠、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
    对地方实力派,在大多数场合,蒋介石采取怀柔、笼络策略。对两广,则主意不定,策略变化较多:有时主张“武力平定”,认为“粤非速征不可”(注:蒋介石日记(原稿本),1934年7月7日。),有时主张拉一派,打一派,“联桂制粤”,或联湘制粤;有时主张调和汪精卫与胡汉民的矛盾,举胡为总统(注:蒋介石日记(原稿本),1934 年4月3、5日。)。经过反复思考,蒋介石主要采取了两项对策,一是分化广东内部。1934年3月16日, 蒋介石日记即有“与粤空军联络”的记载。这一策略在1936年的两广事变中收到了实效。一是“缓和”(注:蒋介石日记(原稿本),1934年11月21日。)。1934年11月27日,蒋介石发表《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宣言》,提出“和平统一”及“国内问题取决于政治,不取决于武力”等主张。《宣言》称:“今日救国之道,莫要于统一,而实现统一,端在乎和平。吾人当此历史上空前未有之困难,若非举国一致,精诚团结,避免武力为解决内政之工具,消弭隔阂,促成全国真正之和平统一,实无以充实国力,树立安内攘外之根基。”(注:《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3,第130页。)蒋介石对这一宣言很重视,视为“政治新阶段”(注:蒋介石日记(原稿本),1934年12月1日。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正在积极支持华北、山西、山东、华南等地方实力派和南京政府对立,企图建立所谓“华北国”与“华南国”。《宣言》所提出的“和平统一”方针是对日本侵略者分裂阴谋的打击。11月28日,蒋介石会见王宠惠、罗文干、孔祥熙等,决定“对胡妥协”,同时决定派孙科赴粤,与“西南派”和解。11月29日,蒋介石起草致胡汉民函,日记称:“既决心妥协,则当以至诚出之,故文句尊重如故也。”此后,至1936年胡汉民去世前,蒋介石对“西南派”采取的都是“和解”方针。(注:参见拙作《胡汉民的军事倒蒋密谋及胡蒋和解》,《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蒋介石在提出“和平统一”方针的同时,也应允对国内政治进行部分改革。1933年,他有过“开放政治,以政治奉还于民”的一系列想法,但仅限于想法。(注:蒋介石日记,1933年3月20日, 转引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第285页。)到了1934年11月发表《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宣言》时,他就公开提出,要保障人民依法享有言论结社自由,声称“不愿徒袭一党专政之虚名,强为形式上之整齐划一”。这些主张,显然是对国内爱国民主人士和地方实力派的让步。
    蒋介石最不能容忍的是中共的“红色割据”,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他仍然坚持“围剿”方针,企图在最短期间,以最快的速度剿平中共,然后再从事抗战。自1932年7月至1934年10月, 他先后组织了对“苏区”和红军的第四、第五两次围剿,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其间他也有动摇的时候。1933年1月20日日记云:
    近日甚思赤匪与倭寇,二者必舍其一而对其一。如专对倭寇,则恐始末之匪乱以至覆亡,或如苏俄之克伦斯基及土耳其之青年党,画虎不成,贻笑中外。惟以天理与人情推之,则今日之事,应先倭寇而后赤匪也。
    蒋介石认识到,在“剿匪”和抗日之间,只能二者择一。全力抗日吧?蒋介石担心共产党的力量会发展起来,自己的统治最终会被推翻;全力“剿匪”吧?又不合于“天理与人情”。从这段日记看,蒋介石已经认识到,抗日是民族大义所在,必须“攘外”第一,“先倭寇而后赤匪”。1934年11月15日,他也曾在日记中写道:“救国之道,惟在免除内战。”可见,上述观点,并非偶然灵感,而是经过较长时期思考的。蒋介石之所以坚持“剿共”方针,阻碍他做出正确决定的是对南京国民政府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正是出于这种忧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蒋介石认为内忧重于外患,视中共为头号敌人。1933年4月6日,他从河北保定匆匆赶回江西,即在抚州发布命令称:“外寇不足虑,而内匪实为心腹之患。”(注:《蒋委员长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35页。)同月11日,他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发表讲话称:“中国存亡之关键,不在外患,而在内忧,不在步步侵入的日本帝国主义,而在盘据国内为国家心腹之祸的土匪,目前我们只要能安内,则攘外就不成问题,把匪剿清以后,来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注:《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第293页。)有时,他甚至把中共看成“惟一之大患”(注:蒋介石日记,转引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第302页。)。当时,国内许多部队纷纷要求北上抗日,广东、广西、福建三省曾准备组织联军,北上参战,但都遭到蒋介石的阻止和拒绝。4月15日, 他致电陈济棠说:“赣匪殊不可轻视,似不如先其所急,分工合作,南中倾全力以剿共,华北负专责以御侮。”(注:《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第296页。)21日,再电陈济棠称,共产党一旦突围成功,必然“国本动摇,立蹈明末覆辙,虽有善计,亦无法收拾,为祸之烈,或较日寇侵略而有加”(注:《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第299页。)。当时的国民党和中共之间有巨大的政治分歧,但无论如何,总是“兄弟阋于墙”,在民族敌人面前属于内部矛盾。蒋介石视中共为“心腹大患”,视日本侵华为“皮肤小病”(注:《革命军的责任是安内与攘外》(1933年5月8日),《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36页。),将中共看成远比日本军国主义者更为危险的敌人,这就颠倒了内外矛盾之间的关系,违背了国人团结御侮的普遍愿望,一系列的错误也就由此而生了。
    要抵抗外敌,必须以国家统一,国内安定团结为条件。这一点对于弱国尤为重要。蒋介石1933年3月20日日记云:“今日欲言抗战到底,则非举全国国民之心力汇集于一点,并统一全国之内政、财政、兵力,听命于中央,不能有效。”这段话说得并非全无道理。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统一?是以武力削平异己力量呢,还是求同存异,团结对外?遗憾的是,蒋介石在很长时期内采取的是前者。他置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于不顾,将本应对外的枪口首先用以对内,这就必然引起普遍的反对和抗议,最终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1934年底,蒋介石指派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着手解决中共问题。次年6月, 双方代表在香港会见,开始了国共两党间的艰难谈判。(注:参见拙作《陈立夫与国共谈判》,《海外访史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401页。 )这一举措,反映出蒋介石从安内为重到攘外为重的策略转变。
    蒋介石的改变根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侵略行为的不断加深,一是国内各阶层救亡图存呼声的加强。但是,他改变的并非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是安内的方法,从围剿共产党改变为承认共产党,从而实现了在抗日旗帜下的国内大团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