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准备,以“剿共”为抗日之掩护,经营西南根据地 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得寸进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不得不做抗战准备。1933年年初,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几则短语:“东南国防计划。购炮雷弹计划。备油避机计划。”(注:蒋介石日记(原稿本),1934年1 月27日。)反映出他在思考国防建设问题。这以后,他不断下达备战指示:2月,指示在长江沿岸马当、 田家镇、武穴等要塞构筑防御工事。3月,指示在江苏、安徽、江西、 湖北等省江岸分散布置潜伏炮兵,以扼制敌舰行动。4月, 指示参谋本部次长贺耀组迅速修建南京附近各地要塞联络道路。 6 月, 限令军政部于1936年底前建立江防、航空、通信、新兵工厂的独立生产基础。 进入1934年之后,蒋介石对国防建设要求加快。当年2月, 蒋介石致电贺耀组,限于当月制订完成东南国防、以南京为中心的防空以及东南空军作战等计划,同时要求勘定江防、海防各要塞附近的步兵阵地,绘成地图。自此,各地国防工程全面启动。至1937年2月, 全国各地已筑成机关枪掩体、小炮掩体、观测所、掩蔽部等各类工事3374个。(注:据《何应钦部长对五届三中全会军事报告》统计,《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355-361页。)这一切说明,蒋介石在认真地准备对日抗战了。 东南国防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但是,既然对日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就必须有后方,有根据地。1932年11月,蒋介石等提议,切实进行长安陪都、洛阳行都的建设。(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549-550页。)1933年8月, 他和戴季陶议事,再次讨论迁都西安问题。(注:《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第347页。)次年1月24日日记云:“国防据点, 分东北与西北两部乎?”建设东北据点,目的仍在防御,但建设西北据点,则是为了加强后方。此际,国民党正在召开四届四中全会。会议期间,蒋介石决定将国民经济中心逐渐西移。为此,他提出:国家及私人大工业今后避免集中海口;开辟道路、航路,完成西向干线;建设不受海上敌国封锁的出入口;于经济中心区附近不受外国兵力威胁之地区,确立国防军事中心地;全国大工厂、铁路及电线等项建设,均应以国防军事计划及国民经济计划为纲领等等。该会在宣言中并提出“救亡图存大计”,要求集中国力、充实国力,巩固国家统一,完成一切建设,以立御侮之根本。(注:《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3,第6-7页。)1934年10月18 日,蒋介石飞抵兰州,日记云:“黄河形势雄壮,西北物产之丰,倭俄虽侵略备至,如我能自强则无如我何也,极思经营西北,以为复兴之基地。”次年,他下令在河南进行军事演习,构筑永久工事。此后,他又陆续下令建筑武汉、青岛、济南等地的要塞工程。 在更多情况下,蒋介石倾向于以西南为根据地。1934年初,他在日记中为自己列出了多项任务,其第34项为“决不任总统与行政院长,专心建设西南”(注:蒋介石日记(原稿本),1934年卷首。)。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蒋介石决定经营四川,11月23日日记云:“如经营四川,应注重驻地,以对倭、俄寇与两广皆能顾到为要也。” 兵不厌诈。战争中要讲究虚虚实实,借以迷惑敌人,备战也同样如此。蒋介石1933年8月17日日记云:“大战未起之前,如何掩护准备, 使敌不加注意,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次年12月29日日记云:“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仍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当再熟筹之!”这则日记透露出,蒋氏企图在追剿红军的掩护下大力建设西南,以之作为日后抗战的根据地。 此后,蒋介石即一面在西南地区追击长征中的红军,一面加紧建设西南,统一四川、云南、贵州三省。1935年2月4日,蒋介石在庐山规划国防工业方案,电令赶筑西南各省公路。次月,蒋介石亲自入川,在重庆发表演讲,提出“四川应为复兴民族之根据地”。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混乱,蒋特别致电孔祥熙:告以日军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之势力”,同时告以“我方军事与政治中心全在四川”,要他从速确定四川金融政策。(注:《蒋委员长致孔祥熙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第335页。)接着, 蒋介石又陆续巡视贵州、云南等地,直到当年10月,才回到南京。1936年1月, 蒋介石报告称:日本之所以在华北挑衅,就是因为害怕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统一,成为中国复兴基地,因此千方百计干扰,而他“看穿日本的诡计,无论如何,驻在四川不动”。(注:《对全国中等以上学校校长与学生讲话》,《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一),第745-746页。)日本军国主义者在华北挑衅的原因,未必如蒋介石所云,但他看出,统一西南三省,“国家民族的生存,才有最后的保障”,这是不错的。 以驻节四川、巡视云贵为起点,蒋介石积极整理三省的政治、经济,加强工业建设,发展交通,种种举措对于后来的抗战都起了重要作用。1936年6月,蒋介石在和李滋罗斯谈话时还说过:“当战争来临时, 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注:Money Talk-Fifty YearsofInternational Finance,p.221.)可见,他在当时已经料到了后来战事的发展进程并为此作了准备。 中国现代军事学家蒋方震极为强调空军在战争中的作用,蒋介石接受了他的影响。1932年7月,蒋介石决定自任杭州中央航空学校校长。 1934年决定将航空署改为航空委员会,自兼委员长。他在为航空学校书写《训教》时,特别提出“空军救国”的口号。凡此,都可见他对空军的重视。这一时期,他积极倡议购买飞机,派员出国考察飞机制造工业,在国内兴建飞机制造厂,建设机场,实行防空训练,为重要铁路枢纽及黄河铁桥配置防空设备,使中国空军和防空力量得到一定加强。1936年10月,蒋介石到杭州主持航空学校第五、第六届毕业典礼,对中国空军的发展感到满意,曾在日记中写道:“五年之内,期赶上倭国空军则可以保我国之安全矣!”(注:蒋介石日记,转引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3,第337页。) 结语 “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军队未作任何抵抗就丢掉了东北大片江山,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因此受到了国人最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此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有所改变,其表现是:在淞沪地区和长城各口抗击来犯日军;在谈判桌上,南京国民政府也进行过若干抗争。但是,就其总体考察,这一时期,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仍以妥协和退让为特征。蒋介石实行这一政策,有其错误的、应予批评、谴责的方面,也有弱国面对强国时的无奈与不得已。它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谋略。蒋介石在对日步步退让的同时,又以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自己,进行抗战准备:对内,调整政策,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和地方实力派以及和中共的矛盾,同时,建设西南基地;对外,广交朋友,联络盟国。这些都为后来的抗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