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叶险明 参加讨论

由上可见,不能泛泛地或抽象地谈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而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内在规定是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时代转变的完成标志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交往关系是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由以产生的前提,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交往关系则是这个世界历史时代本质的时空规定性。这样地理解“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或许可以使我们从目前这样两种矛盾的认识中摆脱出来:一方面认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程度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只是个人彻底解放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时空规定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会直接带来社会和个人的彻底解放。
    3.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
    实际上,这一问题与上述问题是属于同一序列的问题,但鉴于马克思有关这方面的思想在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建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及目前学术界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故笔者将其单列出来加以研讨。
    对于马克思来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既是一种趋势,又是一种现实。在他的视野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首先是指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虽然这一转变过程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尚未完成,但毕竟已是一种经验性的事实:资本主义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凡是它所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页。)。当然, 资本主义是一种特定的国际关系体系,其不平衡发展规律(注:参见拙文《关于世界历史时代与“跨越”问题研究的方法论》,载《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6 期。)使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全球都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但作为一种特定的国际关系体系的资本主义正是循着这条规律来吞噬整个世界的。马克思说:“大工业发达的国家也 plusou moins〔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69页。)他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 页。)我认为,马克思的以上论述旨在讲明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其一,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是人类整体必经的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和国家都要相继被卷入这个世界历史时代;其二,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国家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特定的国际关系体系。如果它不作为一种特定的国际关系体系而发展,那么它就不能生存下去;其三,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和资本主义的国际关系体系结构的运行规律。
    目前学术界有的人断言,马克思的以上论述,特别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那句话,说明了“马克思当时认为东方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将通过西化或资本主义化(即指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化--引者注)汇入世界历史的巨流。”我以为,这种看法至少是不准确的。
    首先,不能把“西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更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西化”与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是两类针对着不同问题而发、具有着不同的讨论背景的概念。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化、“资产阶级生产方式”都是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抑或说都是属于“世界历史”层次上的概念。而“西化”则属于“地域或地区”意义上的概念。用“地域或地区”意义上的概念来说明世界历史时代的演变过程,必然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其次,马克思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在方法论上已经杜绝了上述在世界历史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简单化倾向。当然,在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关于印度和中国问题的论述中曾出现过“西方式的社会”的提法,但这与“西化”不可同日而语。其一,这一提法是在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对东西社会的特点进行比较以及对东西方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出现的。其二,这一提法从属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总体把握,而不是相反。
    我以为,从方法论上看,持上述观点的人把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混同于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把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混同于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了。按照他们的观点,只能作这样的推导:如果存在着“世界历史时代”的话,那也是不具有任何生产方式性质的“世界历史时代”;否则,他们关于“马克思当时认为东方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将通过西化或资本主义化汇入世界历史的巨流”的论断,首先在形式逻辑上就讲不通。而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世界历史时代”是具有一定的生产方式性质的世界历史时代。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讲得很清楚了。现实的世界历史进程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这方面思想的正确性。
    如果笔者的上述论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就不难昭示马克思讲的“……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那句话的真实含义。我以为,其真实含义是:被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所“覆盖”的落后国家都必然相继地在不同程度上发展或“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至于对一切落后国家是否都必然会转变成为具有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国家的问题,马克思当时并没有作明确的回答。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回答重大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谨慎、科学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当时他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问题的认识还存在某些局限性。
    4.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单线论”或“多线论”的问题。
    这是与上述问题直接相关联的一个问题。在目前学术界有些人看来,马克思认为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都要通过资本主义这条道路而走向世界历史,这实际上就是“单线论”。这里需要展开探讨的是:何为“单线论”和“多线论”?实际上,无论“单线论”还是“多线论”,其方法论的基本点都是相同的,即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单线论”强调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都严格地按照同一的序列模式演变发展,而“多线论”则强调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间的区别。在对“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认识上,“单线论”是把“历史发展规律”混同于“社会发展道路”,从而把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简单化,而“多线论”则把“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截然分开,从而把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绝对化。例如,汤因比就是“多线论”的典型代表,他把斯宾格勒的八种文明发展模式“扩展”为二十几种互不影响的文明社会的发展线条。在对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关系的认识上,“单线论”把某些民族和国家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世界历史”化,似乎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都必然在这种被“泛化”了的发展模式内运行,而“多线论”则把世界历史视为多种社会历史发展模式的简单堆积或机械相加的总和。显然,这两者都是“失真”的,都不可能真正地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来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过程是由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历史发展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和构成的。因此,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上既要求人们必须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去把握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道路,又要求人们必须从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历史发展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去把握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唯其如此,人们才能真正地以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来考察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
    那么,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又是如何解决“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间的关系的呢?目前学术界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体现的方法主要在于:着眼于交往,而不在于规范;着眼于规律,而不在于道路。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它却忽略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规范,规律本身就体现在道路中。历史发展规律并不等于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演变发展阶段,但却体现于其中。正因为如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其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用包括发展道路内容在内的“历史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间的关系,是系统和其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而不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不等于各个民族和国家具体的社会历程,但前者对后者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性质及其总的趋势或方向的规定性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的规定上(注:参见拙文《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载《学术界》1992年第2期; 《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说的证否》,载《学术界》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