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简论当代中国史学的自律与自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张晓校 参加讨论


    当史学自律、自觉于学术性之时,史学以何种方式表现自己的中心价值显得特别重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堪称辉煌的学科之一便是史学。且不说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就是那部“二十四史”也足以让国人自豪,让洋人感叹。“二十四史”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治史传统之久远,另一方面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历史的重视程度,并由此形成了传统史学“鉴戒”、“垂训”之突出功能。“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被历代史家奉为治史的指导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模式一直流传到今天。然而,这种传统模式多少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任何时空中的人或事无疑都要接受历史的裁决,这恐怕是孔夫子留下那句至理名言的原因之一--历史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提醒与“制约”。但历史对现实社会的人们有多少“制约”作用呢?恐怕要另当别论。我们知道,历代历朝英雄豪杰史不绝书,可是乱臣贼子、奸佞之辈也并未因惧怕历史上留下恶名而绝迹,这是否说明历史的“制约”作用的有限性呢?无论我们怎样认识古代史家治史的动机与目的,中国史学发达与统治者的重视有直接关系。无论哪朝哪代,修史成为不中止的官方行为,据此,绵延不绝的“二十四史”才得以流传至今。
    就“二十四史”产生的时代背景而言,每一部均可称为“当代史”,所以对统治者的借鉴作用显而易见。借鉴的作用、功能成为史学实现自身价值的主渠道。由此,人们认为历史科学的价值功能在于应用性,或称“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能说空口无凭。然而,斗转星移,今天的史学是否仍应像“二十四史”那样以“入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体现自己的价值功能呢?有人一再坚持强调历史科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之功能,但笔者认为,今天突出强调“现实意义”、“指导意义”等传统上的史学入世功能不免有些偏颇。历史曾是中国封建时代统治者的“百科全书”,举凡治国方略、大政方针的制定无一不与历史的借鉴有关,史学的经验性、教化性被人看重是有理由的。然而,设想让现代国家、政府的政策、方针制定者们再以历史为依据,制定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战略可能吗?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8〕无论是大家名师的论述, 还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对颇有影响的史学“入世”功能不得不产生动摇。
    有学者曾提出当代史学“入世”功能已呈弱化趋势,这种观点不无道理。英国学者柯林伍德认为:“每一个新的一代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每一位新的历史学家不满足对老的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在其试图重新考虑一个老问题时,也会发现那个问题已经改变了。 ”〔9〕柯氏所言“新的一代”显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家,即当代历史学家,史学工作者与“二十四史”的作者迥然不同,所以新一代--当代史学工作者对历史的把握、体验必须具备时代特征。不仅研究历史如此,认识历史亦应如此。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封建君主统治的时代了。封建时代统治者看重历史的目的明确而又单一,他们视历史为“高等顾问,每遇疑难,咨以决焉。”〔10〕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11〕有了这样的前提,中国古代史学才能发达繁荣,经久不衰。史学家的治史活动是国家的重要政务之一,封建国家对修史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在科学不发达,文化少昌明的封建时代,重经验,轻理性、轻科学必然是整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特征,以人治代替法治是其政治制度特征。因此,注重史学之借鉴功能,“以史为鉴”差不多为历代“贤君明主”所认同,历史也就成为帝王君主、文武百官的“必修课”。统治者看重历史不是因为史学的学术性,而是经验性。于是,唐太宗“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便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并为其后历代史家反复提及,用以支撑史学“垂训”、“入世”传统的可行性、必要性。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情况早已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法治代替了人治,科学代替了经验;重理性、重科学、重思考远远大于对经验的信奉和尊崇。且不说信息时代的电脑和“因特网”多么神奇;且不说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等新兴学科的问世让古老的史学“入世”呈弱化趋势,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也要求人们由经验向理性、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因而也决定了史学“借鉴”功能的弱化。
    此外,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所产生的第一个强烈的后果便是信息量的无限膨胀,给史学工作者认识历史、总结历史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无怪有学者感慨地说:“为今天的历史研究归纳出一个共同特征,甚至要比归纳19世纪的历史研究更为困难。”〔12〕史学家修当代史,或前一段历史之难,认识上的局限性之大,让历史无法再现昔日“史鉴”之价值。当代的领导者、管理者毕竟不是封建时代王公大臣,他们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需要丰富的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一如既往地强调史学的“入世”功能、“指导意义”,那么就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出色的历史学家将等于一个出色的政治家、领导者、管理者,这一推理显然不能成立,康德说过:“几乎不能指望君主变成哲学家,也不能指望哲学家当上君主。”〔13〕同理,我们也不能指望我们当代的领导者们成为历史学家、历史学家通通成为领导者。苛求政治家、领导者们精通历史的时代已成为往事。因此,当我们强调当代中国史学自律、自觉于学术时,我们不能不对史学的“入世”、“经世致用”等传统史学一贯倡导的治史思想模式表示质疑。
    有关中国古代治史传统,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热衷于以“经世致用”进行阐释说明。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治史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史学的自觉精神”〔14〕。这种自觉精神实际上是史家对学术性的一贯追求,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入世”、“经世致用”。史学的非应用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再坚持传统的治史思想模式,或者说不能一味地追求“经世致用”,应当看到史学的学术性将会给史学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文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倡导史学回归学术家园,让史学坚持如一地围绕学术性发展要比提倡史学“入世”意义更加重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