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诸表之模仿 《弇山堂别集》之表是对《史记》之表的模仿,自《史记》创立表后,即为纪传体史书之一例,但由于作表不易,后代史书多有略去者。在纪传体正史中列表的史书,《史记》以外,只有《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和《新元史》,一共九部史书,不足二十四史之半。但表之重要正如顾炎武所言:“年经月纬,一览了然,莫大于是。”〔25〕并以为作表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文字。浦起龙亦认为表“揆之史法,参以时宜,亲若宗房,贵如宰执,传有所不登,名未可竟没,胥以表括之,亦严密得中之一道哉!”〔26〕赵翼则认为“凡列侯将相,三公九卿,功名表著者,既为立传,此外大臣无功无过者,传之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则于表载之,作史体裁,莫大于是。”〔27〕诸多史家重视表,其重要性由兹可见一斑。 在《弇山堂别集》问世以前,郑晓《吾学编》中即已列四表,分别是:《同姓诸王表》、《异姓诸王表》、《直文渊阁诸臣表》、《两京典铨表》,前二表后即接同姓诸王传和异姓诸王传,采取表传结合的方式。王世贞显然参考了《吾学编》,但《弇山堂别集》中的表分得很细,前后一共六十七表,三十四卷,远非《吾学编》所能比拟的。先是《帝系》、《同姓诸王表》,下又分为《亲王》、《郡王》;《公侯伯表》下有《高帝功臣公侯伯表》、《永乐以后功臣伯表》、《恩泽公侯伯表》、《衍圣公爵系表》、《追封王公侯伯表》、《公孤表》;其他有《东宫三师表》、《公孤宫臣表》、《内阁辅臣年表》、《翰林诸学士表》、《六部尚书表》、《卿贰表》等。涉猎的范围从皇帝、王侯到大学士、六部尚书、卿贰,几乎囊括整个明代中上层统治者。 清初傅维鳞著的纪传体《明书》中的表,可以说是《弇山堂别集》之表的翻版。《明书》有《祖系故王表》、《同姓诸王表》、《公侯伯表》、《恩泽公侯伯表》、《圣贤世裔表》、《追封及赠王公侯伯子男表》、《辅臣部院正卿年表》、《柱国公孤表》、《学士祭酒表》、《卿贰表》、《先设后革诸官表》、《制科取士年表》等十二表,除《先设后革诸官表》、《祖系故王表》、《制科取士表》外,其它的几乎都是改编《弇山堂别集》诸表而成。王世贞修明代国史列表最完善,故此,其以后的明史书,只要列表,莫不受他的影响。《明史》诸表,有《诸王世表》、《功臣世表》、《外戚恩泽侯表》、《宰辅年表》、《七卿年表》,较之《弇山堂别集》要简略得多,而其参考了《弇山堂别集》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锦贵将中国古代史书上的表分为七类:表国者,表部族者,表世系者,表官者,表人者,表地者,表事者。〔28〕这是根据表所记录的对象而分的,以此原则来分析《弇山堂别集》中之诸表,我们可以看到王世贞是以职官之大小,地位之高低来制作表的,可以称之为表世系者,表官者,表人者。从这些表中,我们可以了解明代爵位的变化,官职源流之沿革,因而其地位十分重要。 纵观全书,表的记载内容基本以明代为范围,唯有《衍圣公爵系表》例外。它是从孔子开始,一直到明嘉靖年间一千多年的衍圣公封爵全都谱列出来,之所以打破有明一代之范围,王世贞在序中有如下的说明:“然孔子实成汤后,论者不知其所自起,余故因表衍圣公之爵系而备识之,明孔子非国家所得而封建也。”〔29〕明代对孔子的尊崇甚于往代,尤其是嘉靖年间,把孔子称为“至圣先师”,衍圣公之地位因而也显赫得多,故此,王世贞在史书中亦予以相应的重视。 从格式上说,《弇山堂别集》中的表与正史不同,按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批评的,则是“多未依旁行斜上之体”,它未依表例,因之亦屡被人攻击〔30〕。但其价值则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