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对《史记》的模拟(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 孙卫国 参加讨论

五、“考”与“书志”的关系
    《弇山堂别集》中有十二“考”,共三十六卷,是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除专门考辨史书之《史乘考误》外,还有《亲征考》、《巡幸考》、《亲王禄赐考》、《命将考》、《谥法考》、《赏赉考》、《赏功考》、《科试考》、《诏令杂考》、《兵制考》、《市马考》、《中官考》,一共十二类。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仓修良以章学诚之分析为根据,“考之为体,乃仿书志而作,子长八书,孟坚十志,综核典章,包函甚广”〔31〕。因而断言“考是记载典章制度,就是纪传体史书里的书志部分”。〔32〕“考”与“书志”之间的关系仓先生已作了充分的论证,但“考”是否就是纪传体中的书志部分,则还有详析的必要。
    司马迁首创八书,班固变书为志,此后即成纪传史书之一体,历千年而不变。刘知几以为“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33〕。因此,志重点在于论述典章制度。王世贞虽然记载明代的制度,但是他只称“考”而不称“志”,其间必定另有原因,因之,将其完全等同于“志”似不太妥当。陈文烛以为《弇山堂别集》乃师法子长之意而作,“考”正可谓祖述“书志”之意而成。
    在十二考中,《谥法考》、《科试考》、《兵制考》自然是典章制度,这毋需多言,《明史》中就有《礼志》、《选举志》和《兵志》,谥法是礼的极其重要的部分,而科试几可以与选举等同。《赏赉考》、《赏功考》谈明代有关赏赐制度及事例,在《明会典》中有类似的《给赐》、《赏格》,记载同样的内容。至于《中官考》、《诏令杂考》、《巡幸考》等则在书志中找不到相同的内容,但它们同样记载了许多典章制度方面的材料。即如《中官考》,先记载明代宦官制度的变化沿革,同时述说明代宦官专权误国之史实,十分详尽,远非一般的书志可比拟的。它既详细记载了制度的变化沿革有书志体的优势,同时,又详述了历史事实。可以说它兼有“志”和“宦官传”的功能。同时因其是按年月来记明代宦官之干政,具有编年体史的特色。因之,这些可以说是“考”自具的特点。
    名之为“考”,还在于书中有真正的考据。并非只是一味地陈述史实,对于类似的问题,王世贞往往将其与前代相关史实进行对比。同时纠正明代有关书籍记载之错误,如《亲王禄赐考》,即参核《会典》,并纠正《会典》记载之错误。王世贞以为《会典》记明亲王、郡王禄赐时,俱引唐制为参考对象,但唐代之亲王、郡王与明代是完全不一样的,究其原因,“盖唐制王公以食邑为准,而有官则有禄,宋制食邑真食皆为虚,而以兼官制禄,与本朝之制异,不可强而引也”〔34〕。再如《之国之赏》,有如此考据之言:“按古之恩赐可考者,汉昭帝初,赐燕王旦……钱一千万”,考汉唐宋之恩赐后,其发议论曰:“汉与元之赐宗室如此,其去我朝何啻十倍也。”〔35〕
    《弇山堂别集》中除有《史乘考误》专章考证明代的国史、野史、家乘之误外,在《考》部中,又随时加以考据。一则纠正史实,再则在考证之时进行评论。再以《中官考》为例,在述说明代宦官干政史实之际,详考相关的历史。如记宣德赐宦官司礼监太监金英、范弘免死诏时言:“按太宗于光禄卿井泉张泌皆有之,则其时内臣所必有者,但不可考耳,此见范弘墓志,史所不载也。”〔36〕《中官考》中,常有“干政之始”、“封赐之始”这样的说明语,如记天顺元年王振恢复官爵,立祠赐额曰“旌忠”,作按语云:“按此内臣立祠之始也。成化中御马监太监刘永诚祠曰‘褒功’,弘治司礼监太监怀恩祠额曰‘显忠’。此二臣皆可纪者,自是而后繁且滥矣。”〔37〕又如记西厂之设云:“此立西厂之始也,虽与东厂侔,而势出其上矣。十三年革西厂,以御史戴缙言,仍复之。”〔38〕文中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既予考证又加议论。
    《诏令杂考》原非书志一类所包含,但王世贞设立此体,实有深意焉。他在《诏令杂考》序中说明了作此之原因:“自高帝以后书檄之类不登诏令及不可以入史传者,录以备考。”〔39〕于是作《诏令杂考》四卷。似乎只是补遗性质。但是,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不仅保存了许多它书难见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诏令与书志的关系。唐代刘知几就提出应立一体以载诏令章表。他说:
    “迁、固列君臣于纪传,统遗逸于表志,虽篇名甚广而言无独
    录,愚谓凡为史者,宜于表志之外,更立一书,若人主之制册、诰
    令,群臣之章表移檄,收之纪传,悉入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
    ,以类区别,他皆仿此,亦犹志之有《礼乐志》、《刑法志》者也
    。”〔40〕王世贞的《诏令杂考》虽未明确提出将诏令当作纪传体史之一例,但他的考是师法书志之意而成,恰在此部份收录了诏令,由兹可见,王世贞确实将其看作是书志的内容
    其实在王世贞的著作中,也有名之为“志”的内容,《四部稿》中就有《北虏始末志》、《安南志》、《哈密志》、《三卫志》等,但这些名之为志的文章,只是将事件始末按年代先后予以记载,应属于纪事本末体一类的史料,与纪传体之志则基本上扯不上关系。
    综上所述,“考”是师法子长纪传体“书志”而来,但又与“书志”有不同的特点,它不只是记载制度条文,同时,亦记录相应的史实。并进行相关的考证,它兼有“志”、“传”、“编年”诸体之特色,是纪传体的一种变体。如果按陈文烛的说法,王世贞独创了“别集”一体,那么,“考”可以说是“别集体”中最为成功的一例。1614年,王世贞的门人董复表编《弇州史料》时,特将“考”放在前集的最前面,由兹亦体现他对“考”之重视。
    此外,在《弇山堂别集》中,每部分都有序,在每部分中,往往又分总序、分序、大序、小序,不一而足。而篇各有序,亦始自《史记》。
    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总括《别集》中诸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曰说明编纂原则,统括全篇;二曰叙述渊源,明其沿革变化;三曰评论史实,表达观点。其中第二类是最多的,究其原因乃有关国家政制,“凡国家之典,始则若滥觞,继则滔滔焉,又继则汤汤焉”〔41〕。是故于序中明其变化因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再则,在《弇州山人续稿》中有《史传》十卷,其中有“世家”四卷、“传”六卷,世家收录了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朱能、定兴王张辅和宜平王朱永,之所以将其列为世家,只不过他们有一王爵封号罢了。这是王世贞之模仿拘泥于形式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因为世家应“开国承家,世代相续”〔42〕,而明代的异姓王只有封号,既无封国,亦鲜少世代相续者,将其列入世家,实乃勉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