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前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受阻的原因(2)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民主法制建设失去了内在动力商品经济是民主法制产生的经济基础,因为商品经济内在的蕴含着民主法制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它是产生民主法制的最适合土壤。但是,在50年代末,我国就建立起了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是垂直的,经济秩序靠权力和领导人的意志来维持。它的结果是:第一,社会失去竞争的机制,使民主法制没有相应的激素,社会发展失去了内在动力。因为国家和社会同构,社会结构一体化,竞争机制被窒息;企业成为政府的奴婢,无权独立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从而使法人实体和公民个体都失去了竞争的内在动力和外来的压力。第二,社会结构一体化,利益基本趋同,所以并不需要一套充分发达的民主法制来作为调节人们利益冲突的规范,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可把微量矛盾自我消化。第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必然形成高度的集权政治,高度的集权政治扼杀了商品经济对民主法制的呼唤。因为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必然反映到政治上,从而产生平等的要求;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其本质是要求机会均等,反映到政治上必然要求废除特权;商品经济的开放性,必然要求增加权力运行过程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但是这些要求都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消融,民主法制建设似乎成为多余。 4.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是其直接的政治原因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同国内外民主政治建设的环境密切相关。60年代前后国际环境的恶化使我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客观上加速了中断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美国对华的封锁包围,苏联的背信弃义和暗中支持某些国家在我边界挑起冲突,匈波事件的影响,国内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等客观形势直接导致了两大后果:首先使我们自己关起国门,失去了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历史机遇,也使我们失去了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改变了党和政府的注意力,“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应运而生。其次,使毛泽东对八大路线发生动摇,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时刻企图复辟,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于偏重从阶级斗争角度来观察问题,善于进行阶级斗争的共产党人而言,受阶级斗争思想惯性和行为惯性的影响,也很容易接受这一理论。因而在巩固政权的良好愿望下,错误地发动了大规模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群众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错误,制定的政策、方法也是错误的,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并且为一批野心家和投机分子,煽动群众“踢开党委闹革命”,掀起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狂潮提供了条件。在大规模的无法律约束的群众运动下,不仅已有的民主原则、法律制度被视为“以法抗党”,逐步遭到破坏,而且也使运动本身偏离了预期目标,从而使民主法制建设失去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60年代前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受阻的历史启示 60年代前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经坎坷,教训是深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以下四点至关重要。 1.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至关重要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决定的。但是,要使这种自由和民主权利变成现实,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为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法律轨道上运行的民主才是真实的民主;没有法制保障的民主,是一种难以正常运行的、脆弱而短命的民主。因此,必须实施依法治国。“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纠正的根本原因,是与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法制不健全紧密相联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 ](P333)因此,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和秩序以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6](P146)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至关重要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形成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这条思想路线,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受到严重的挫折。60年代前后,党在实际工作中逐渐背离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1956年国际上出现的阶级斗争问题形而上学的搬到国内、党内,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缺乏科学的分析,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在我们处理东欧巨变、1989年政治风波时,由于我党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提出了正确的对策,不仅没有影响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反之更增强了我们应付事变的能力。因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至关重要。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至关重要首先,经济决定政治。经济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用现代化大生产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每个公民直接参与实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只有现代化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大大缩短劳动时间,从而使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各种政治活动。其次,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民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决策更科学、更符合实际,否则,“不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11](P70)所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压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2](P176)按照民主的原则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党政分开,简政放权,加强法制,完善监督,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既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又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决不能把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分离甚至对立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