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精卫1932—1933年的“政治病”与国民党派系权力斗争(2)
二、“挽留”与“坚辞”的较量 事实上,汪、张之间的指责与反指责反使蒋收益最大。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发表社评说,汪因张不服从命令而“辞职”,这使各地军阀自成一面的情形“暴露无遗”,更使全国关注于“不服从命令者”,如此蒋“已获得极大之效果,已完成政治家之运用”[4]。 但是蒋也感到了汪制造“辞职”事端的份量:自8月9日行政院会议停开以来,8 月10日例行的中政会会议也“以主席乏人而暂归延会,中枢政治殆已完全停顿”;“至于债市猛跌,银根忽紧,则又社会空气之因政局之停顿而显极度之紧张。故除却华北寇兵之压境,热河平津之岌岌不可终日,三日来国内政界及社会之不安,已足使关心国事者为之彷徨而惊惧。”[ 4]蒋感到,还必须要汪看守南京,于是决定“挽留”,于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蒋同汪之间“竭诚挽留”与“病重”请辞的较量。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在接到汪“辞职”电的次日,即急电汪,“值此国难日急,断不能任高贤远引。矧国家大政,端赖主持”,“盼打消辞意,即日回京”。并决定派居正、何应钦为代表赴沪挽汪。蒋介石也急忙“恳切挽劝”,一方面8月7日电汪,称“吾二人既均以共赴国难而来,现在无论有何思想困难,必须共负仔肩,勉渡难关”,“务望即日返京,主持院务”[2];一方面于8月8 日电国民党中央挽汪代表何应钦及蒋汪合作的桥梁朱培德,“速行赴沪恳切挽留”,声称“如汪决定不干,弟亦辞职不干”。此外,蒋还要求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电请同汪关系较好的蔡元培出面,并派周鲠生代表他赴沪劝驾。蒋的“恳切”只能做到这一步,自己以“在汉督剿赤匪,责任甚大,目前尚不能分身”为由[6],拒绝亲自出面。 汪精卫见此,在8月8日接见劝驾大员时,“申述辞职之原因及坚决之意”[6], 并发出试探由谁能取代他的谈话:由在职的现任院长接掌行政院,考试院长戴季陶、监察院长于右任、中央研究院长蔡元培均可,“而以蔡最为适宜”[4]。他明知戴、于、 蔡三人在蒋汪均声称“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情况下,决不敢有非份之想。果然,蔡元培说他“年老力衰,精神不济,难以胜任,仍请汪先生复任维此难局”[3]; 于右任说自己有“心脏病”、“胃病”,“实不愿肩此重任”[7]; 戴季陶说“行政院长关系国家大政,万几繁重,断难以一衰病未愈之人勉强支持,即此较清闲之考试院狙且屡辞不得”,何况繁重的行政院[8]。 汪接着派心腹曾仲鸣出面,把自己难以说出口的“忍无可忍、受不可受”[7]的话吐出来。 曾首先声称汪的“辞职”并非突然:“汪院长因本人主张不能实现,欲图及早补救,并唤起全国国民之注意,愤而辞职。此种办法曾考虑再三,并非出于突然。”接着道出汪无实权的苦衷,指责那些责汪“辞职”不当的人,是不知“中国政府不上轨道,一切均不能以常理判断。政府固可下命令,然其效力如何,其影响又如何,恐欲维护纪纲,而反又生其他不良现象”,因此只能采取“辞职”这种“最后之办法”。既然是最后办法,那么“无论政府如何慰留,或将张氏即日罢免,将来亦决不复任行政院长之职,仅可在中央负党务责任”。因此,“中央挽留汪氏复职之事,恐无若何结果。”[4] 顾孟余也明确宣称,“汪院长此次辞职并非个人图卸仔肩,而系其主张不能实现”,因此,“恐非一纸慰电或推派代表挽留所能打消辞意”。如何才能使汪打消“辞意”呢?顾回答说:“必须研究汪院长辞职之理由,解除汪院长行政上所发生之困难。”[6] 上述蒋介石的“挽留”离顾孟余所开的“药方”甚远,因而汪精卫“病重”不能见客了。蒋的代表周鲠生8月11日到沪见到的不是汪, 而是表示汪“辞意”甚坚的汪夫人陈璧君。“劝驾”大员去汪宅谒汪时,得知汪“已入诺尔医院休养”。曾仲鸣解释说:“因各部、会长连日纷纷往谒, 恳挚挽留,不胜烦扰,故于前日(8月10日)起已离沪他去,……故各部会虽晨夕寻觅,终未获见。”[10]既然汪离沪他往,何故曾仲鸣一天五进五出汪宅呢?“足证汪未离沪。”[9] 实际上,蒋汪之间的讨价还价并未停止。蒋密电汪,称“在此国难期间,断不容高蹈”。汪立即答电:“此次辞职原因并未消极,实系积极。”蒋得此电后,再次急电,“仍请汪打消辞意,因本人正在进行剿匪,不便擅离。如汪氏再不打消辞意,惟有亲自来沪挽留。”汪得此电后,立即派心腹唐有壬飞武汉,“向蒋剖释种种原因,并报告本拟亲自莅京,因宿疾未痊,遵医嘱仍须休养”而不能前往[3]。 8月13日,蒋介石向唐有壬表示:(1)请汪仍负政治上责任; (2)如汪坚辞,则本人亦决卸职;(3)对张问题,定有相当办法。 但他又重弹因“剿匪”不能亲往上海的调子,反而要求汪到庐山同他会晤。唐回沪报告汪后,汪很不满意,声称“仍主中央须本人及张同辞,另行改组政府”,并表示为“取信天下计,决不俟张下野后,即行复职” [11]。 蒋介石的谋士吴稚晖8月14日把蒋提出的“药方”面交汪精卫,即:(1)“张卸职前应有相当布置;(2)仍望汪赴庐晤商。”吴声称,蒋始终主张汪复职,因为“在此国家非常时期,行政院责任甚重,不可一日乏人主持”[12]。汪精卫对蒋介石决意处置张学良感到满意。 于是,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8月15日谈话会决定准张学良辞职、 改组北平政务委员会之后,汪精卫才答应到南京并到庐山。 汪精卫8月17日出席中常会临时会议时, “情词恳切”仍要“辞职”。18日飞庐山晤蒋,“申述辞职理由”、“会商行政院长继任人选问题”[13]。在面对面讨价还价4天后,汪回到南京, 声称双方拟好了解决方案。8月22日中常会决定:由于汪身兼中常会和中政会两会之常委, 而两会“又系政治策动中心,端赖汪氏主持策划,职务既极繁重,对行政院之日常政务势难一一兼顾,但行政院又为一切政策之执行机关,院长一职未便常此虚悬”,故以副院长宋子文代理。“院长正式人选问题,留待三中全会讨论。”[14] 这样一个方案并未解决张学良的处置问题,这使汪倍感难堪。宋子文解释此方案时说:国民党中央“以热河问题随时可发生严重之变化,且国联大会会期日迫,关系中日问题至为重大,故中央仍拟敦促汪精卫氏最近期内复任行政院长,俾全力应付此严重难关”[15]。蒋汪之间的“挽留”与“坚辞”的较量至此告一段落,汪精卫复任暂时无望,只能再找时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