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代中国史学对心理史学的回应(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邹兆辰 参加讨论

刘广明、王志跃的《中国传统人格批判》一书,作者表明力图从“文化、社会、人格三者互动的功能性产物--性格特征入手,批判性地分析这些中国人的传统性格特征。”(注:刘广明、王志跃:《中国传统人格批判》,第16页。)这就要涉及到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与历史学的知识,必然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
    程k1j401.jpg的《晚清乡土意识》一书是一本相当严肃的历史著作,作者只是想“转换一个角度来素描晚清思想文化史”,没有打算写一部心理史学的专著。但作者也指出:“乡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心理的范畴”,“日常生活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心理。它是研究乡土意识状态的起点。”包括人们的理想、愿望、情感、价值观念、社会态度、道德风尚等心理因素。(注:程k1j401.jpg:《晚清乡土意识》,第12页。)这就表明,研究思想文化史事实上也离不开社会心理。书中在解释一些思想文化现象的时候,也运用了某些心理学的理论。例如书中在谈到“民间结社的信仰”时说:乡里人群由于持久的忧患感、屈辱感和挫折感,心理压抑超越了日常意识所能负荷的程度时,“就会不自觉地借助于潜意识中的心理自卫活动来加以渲泄。‘祈求天报’的宣泄型宗教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注:程k1j401.jpg:《晚清乡土意识》,第23页。)这表明,作者在论述近代思想文化史时,也是谨慎地借鉴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的。
    第二、我国的心理史学著作较多地保持了我国传统史学的优点,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结合,认真地选择和运用史料,没有材料不轻率下结论。
    国外的某些心理史学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研究往往不是从耐心地积累材料开始,而是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根据有限的材料进行“大胆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再用一些“新材料”来验证假设。这样的结论往往经不住推敲,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作为一门科学来说,心理史学的作品必须经受住两方面的检验:既要在历史学上站得住脚,又必需符合心理学的要求,能真正作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我国学者有关心理史学的论著大多是可以经受这两方面的检验的。例如彭卫有关心理史学的论著所引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直接从古代文献资料中选用的。如作者在论述“中国历史上的人格异常”问题时,共列举了七类人格异常现象,仅“性行为变态的人格异常”一类就包括18种现象;“其他类型人格变态”则包括21种现象。这里他所指出的人格异常现象远远超过了对他曾有启发的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正常的假面具》(1973年)一书中所罗列的16种人格异常表现的清单。彭卫之所以没有按这位心理学家所限定的框架去搜集材料,是因为他认为“历史实际总是比理论和分析更具体、复杂和丰富一些”。仅在这一节中,作者共用了99个注释,所引用的资料全部来自历史文献,其中包括正史9部,杂史及各种笔记资料40多部,此外,还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醒世恒言》等小说多部。
    程k1j401.jpg所著《晚清乡土意识》一书所引用的材料,除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外,还有抄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档案,各种族谱、家谱及作者亲身参加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中日联合调查团”在华北各地的调查记录。可以说,这些著作对史实的运用是完全可以经受正规史学的检验的,这是中国心理史学著作的一个明显特点。
    第三、中国的心理史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尽管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了历史上的心理问题,但所使用的理论、概念、方法都很不一致,也有的根本不涉及心理学。
    中国的心理史学著作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西方心理史学的影响,但大家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很不一致。就一般概念来说,有的学者把它称不“心理史学”或“心理历史学”,有的称为“历史心理学”,有的则称为“心态史学”。其所以不同,因为在西方就有以美国为主的心理史学和以法国为主的心态史学的差别,所以在我国也会有不同的倾向。但就英语的Psychohistory一词的译法上也有不同。彭卫在他的专著中采用“心态史学”的译法,认为这种译法更明确地指示了Psychohistory的跨学科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性的特征。胡波把他的专著定名为“历史心理学”。他说:“历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历史上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对于创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边缘学科。”(注:胡波:《历史心理学》,第49页。)他认为,这样定义这一学样有利于从复杂的历史主体心理活动中直接、迅速地看到过去时代人们心理的主要方面。
    陆震则把他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心态”。认为这一词虽不见于现存的辞书,但与“社会心理”是同义,又比“社会心理”一词“更有既存性、整体性和架构性,更能给人以立体感、可触摸感”。(注: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第5页。)
    赵良在《天子的隐秘》一书中表明,他对用美国的心理史学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撰写心理传记感兴趣。他说:“心理历史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史学流派,它旨在运用心理学的各种学说,尤其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历史进程、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注:赵良:《天子的隐秘·自序》,第1页。)他的七位人物传记用正是的这种心理史学的方法。
    第四、中国的心理史学在目前并未成为一门史学的分支学科,心理史学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是这一史学研究的特殊视角或方法在下个世纪仍然是有前途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