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德]施泰格(Brunhild Staiger)《民族主义者对太平天国的看法》,《太平天国学刊》第5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方之光、袁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参见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6—1797页。 ③宫崎滔天(即宫崎寅藏):《孙逸仙传》,南京《建国月刊》第5卷第4期,1931年8月,第10页。据《孙中山全集》编者考订,此次谈话当在1897—1900年间(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83页题注)。 ④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6年版,第4页。 ⑤黄兴:《与李贻燕等的谈话》,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1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22页。 ⑦章太炎:《民报一周年纪念会祝辞》,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6页。 ⑧《民报》第5号,1906年6月26日。 ⑨刘成禺:《先总理旧德录》,尚明轩等编:《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3页。此文写于1936年。 ⑩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8—259页。 (11)简又文、谢兴尧:《洪宪纪事诗本事注·弁言》,《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按简氏是一位坚定的太平天国民族革命论者,直至晚年仍坚持这一主张。他对此书有如此高的评价,与此不无关系。 (12)《清史稿》第42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867页。 (13)如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就说:“或云天王曾谒明太祖陵,举行祀典,恐不可信。”(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上册,第236页) (14)汉公(即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长沙中华书局1911年版,前编第21页。按此书原为16卷。其前两卷1904年初版于东京,笔者所见此本仅分为前编、后编,不分卷,大概就是该书前两卷的内容,疑为辛亥革命后的翻印本。参见傅德元《刘成禺主要著述史实考订》,《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15)见佚名《粤匪杂录》第1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抄本,第49a—49b页。原题《金陵伪诏》,此诏首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据以改题。按《粤匪杂录》之成书当在咸丰三年八月以后,其中收录有多篇天地会伪托太平天国发布的文告。 (16)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自序”,第4页。 (17)冯自由:《〈洪秀全演义〉作者黄世仲》,《革命逸史》第2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页。 (18)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三种》上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叙例”,第1页。 (19)罗尔纲:《太平天国的文书》,《太平天国史丛考甲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02—203页。 (20)罗邕、沈祖基辑:《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4a—4b页。1934年修订本已删去此文。 (21)王焕镳:《明孝陵志》,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此书初版于1934年,由南京钟山书局刊行。 (22)见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二十五回《李秀成平定南康城,杨秀清败走武昌府》,第230页。 (23)参见罗尔纲《石达开假诗考》、《〈太平天国诗文钞〉订伪》,《太平天国史料辨伪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7—138页。 (24)朝华:《石达开诗中所表现的太平天国底两种主义》,上海《复旦》第3期,1929年6月,第78—79页。 (25)简又文:《太平天国与中国文化》(上),台北《大陆杂志》第35卷第1期,1967年7月,第3页。 (26)罗邕、沈祖基辑:《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34年修订本,第5、8页。蒋序作于1928年6月,于序作于1929年5月。 (27)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原载《国民新报·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见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究室编《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48页。 (28)杜冰坡:《中华民族革命史》,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凡例”第1页、正文第1—2页。 (29)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上册,香港,猛进书屋1962年版,“萧序”,第7页。 (30)简又文:《再论太平天国与民族主义》,台北《大陆杂志》第39卷第3期,1969年8月,第11页。 (31)见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20页。 (32)蔡元培:《释“仇满”》,连载于1903年4月11、12日《苏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2页。末句“亦”原误作“无”,则语义正相反,今据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679页校订。 (33)钱穆:《国史大纲》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74页。 (34)钱穆:《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22页。 (35)《颁行诏书》,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印书》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10页。 (3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页。此书成稿于1940年。 (37)萧一山:《清代通史》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页。 (38)钱穆:《国史大纲》下册,第874页。 (39)参见刘浦江《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象》,《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4期。 (40)见何贻焜《曾国藩评传》附录一《李肖耼先生来书》(作于1933年3月18日),上海,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622页。 (41)徐凌霄、徐一士:《曾胡谭荟》序,天津《国闻周报》第6卷第26期,1929年7月7日,第1页。此文作于1929年5月10日。 (42)[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378页。 (43)关于国民党掌权后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已有学者着眼于其社会阶级基础的变化加以分析(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第五章《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芮玛丽则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关注这一转型。 (44)陈立夫:《文化建设之前夜》,《南京市政府公报》第140期,1934年4月30日,第90页。 (45)陈立夫:《新生活运动发微》,《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第26页。 (46)贺衷寒:《新生活运动之意义》,上海《中国革命》第3卷第9期,1934年3月10日,第19—20页。 (47)温波:《重建合法性——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姜义华序”,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48)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上海《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10日,第1—5页。 (49)翁率平:《论中国文化运动》,南京《正论》第22期,1935年4月,第5页。 (50)李绍哲:《论存在即合理与把握现实》,原载1935年5月29日上海《晨报》,转载于上海《文化建设》第1卷第11期,1935年8月10日,第16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