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契丹族人口的流动 辽朝灭亡前后,契丹族人口并未因辽朝统治的互解而发生大规模的流动,除有很少部分契丹人追随耶律大石辗转西迁外,绝大多数人仍留居原地。这也与金朝在反辽战争中为减轻进军作战的阻力,集中力量打击以天祚帝为首的辽朝统治集团,对契丹贵族、官员和一般族众实行招降安抚政策有密切关系。收国二年(1116年)正月,太祖在反辽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下诏:“自破辽兵,四方来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直、室韦、达鲁古、兀惹、铁勒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勿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金史·太祖纪》)金朝的招降安抚政策对于孤立天祚帝,动摇辽朝的腐朽统治,壮大反辽战争的声势起了巨大作用。 契丹族人口在金朝的第一次大规模流动是因耶律余睹的降而复叛引起的。耶律余睹是辽朝皇室近亲,辽末的重要将领之一,因被附马萧奉先诬陷无法自明而投降金朝。耶律余睹虽然被任以都监之职,为方面之帅,但是金朝并不真正信任他。而耶律余睹则自以为助金灭辽有功,对于久不提升官职“意不自安”。天会十年(1132年)九月,耶律余睹奉命率军进攻漠北的耶律大石。当耶律余睹驻军曷董城时丢失金牌,越发引起金朝的怀疑,把他的妻子家人扣为人质。耶律余睹遂策划起兵叛金,谋泄,父子以游猎为名出奔,被鞑靼人杀死。这一事件发生后,不仅耶律余睹的部属,当时云中、河东、河北及燕京等地的契丹族官员全部被杀,金军前线最高指挥机构元帅府下令各地“诸将分捕余睹余党,仍令诸路尽杀契丹,诸路大乱,月余方止。诸契丹相温酋首率众蜂起,亡入夏国,及北奔沙漠。契丹附大金者,由此一乱,几成灰烬。”(《大金国志》卷七)甚至西路军统帅宗翰掠天祚帝元妃所置次室萧氏也被元室在搜捕耶律余睹党翼中杀死;在辽、宋、金三大势力角逐中先是降宋继而降金的辽军将领郭药师本非契丹人,也在这一事件中受到株连,被逮下元帅府狱,获释后,完颜宗翰以“财可聚众”为名剥夺了他的全部家产。经此浩劫,辽朝时迁入长城一线以南的契丹族人口所余无几。 契丹族人口在金朝的第二次大规模流动是在世宗时发生的,是出于对契丹族的监视防范而进行的强制迁徙。世宗在平定了窝斡领导的北方契丹族大起义后,为加强对契丹族的控制,罢免追随窝斡“作乱”的契丹猛安谋克,把所辖户口分隶女真猛安谋克。大定十七年(1177年),金朝派监察御史完颜觌右巡边,随行的契丹押剌妥剌、招得、雅鲁、斡列阿等四人乘机逃奔耶律大石。世宗缘此对契丹族采取了进一步的控制措施,即对契丹族实行距离迁徙,把曾经参加窝斡起义的契丹族众由西北路迁至上京路的济州、利州各地,“俾与女真人杂居,男婚女嫁,渐化成俗,长久之策也。”(《金史·唐括安礼传》)世宗对具体负责此事的官员下诏说:“卿可省谕徙上京、济州契丹人,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真人相为婚姻,亦汝等久安之计也。”仍遣猛安一员以兵护送而东,所经道路勿令与群牧相近,脱或有变,即使讨灭。”(《金史·唐括安礼传》)说明世宗企图用民族同化的办法泯灭契丹族的“反侧之心”,而在貌似温情的背后却隐藏着森然的杀机,即这种民族同化是以武力的镇压为后盾的。 金朝契丹族人口较具规模的第三次流动发生在章宗时期。金朝继承了辽朝的群牧养马制度和部族分番戍边制度,诸群牧主要是由契丹族牧民组成。金朝的东北、西北、西南路招讨司下各辖有数量不等的乱军,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契丹族,他们与各部族军共同承担着分番戍边的任务。契丹族牧民在群牧生产受到的剥削、歧视,以及戍边乱军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都促进了他们对金朝的仇恨情绪不断滋长,终于在蒙古高原诸部兴起南下的背景下爆发出来,多次掀起反抗斗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承安元年(1196年)的特满群牧德寿和隋锁领导的起义,有众数十万,建元身圣,附近的诸乱军也起而响应,震撼了金朝的腐朽统治,金朝为防止群牧的起义牧民与诸乱军联合作战,把诸乱军迁徙至中都附近以便就近监视,然后分兵各个击破,镇压了这次起义。金朝末年,在蒙古支持下活动于辽西、辽东的耶律留歌政权,其属下的数十万众中的大部分就是这一带的契丹族牧民和乱军组成的。 金朝对女真族以外的各民族实行压迫歧视政策是其统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契丹族在金朝除了遭受经济盘剥,还要经常受到屠杀、强制迁徙和充满血腥暴力的民族同化。虽然终金一代契丹族以各种方式顽强表现自我存在,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但是,作为曾经在中国北方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契丹族,金朝以后影响日微,虽然至蒙古汗国时时期仍不乏有耶律楚材那样的卓越人物,但是作为曾经创造过彪炳史册的英雄业绩的契丹族已成为历史陈迹。自此以后,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很少有专章记录契丹族的活动和事迹,就是这一史实的客观反映。中国本土的契丹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女真、汉、蒙古等民族中,成为这些民族中的一部分。 契丹族的历史发展和最终结局,是中华民族演化的重要阶段和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之一,符合民族发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契丹族尽管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不存在了,但却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的历史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