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出土了金铜王冠前面的直立装饰和围带残片各1件, ……是在青铜板上镀以很厚的金;围带为窄长的青铜板,也镀了很厚的金。”“出土了连结许多块牌子制成的青铜带中的一块牌子,…本来镀过金,现在大部分脱掉,甚至看不出痕迹。”据考,镀金镶嵌技术(包括镀锡技术)在我国中原地区是公元前八一七世纪时期出现的;在中国北方鄂尔多斯青铜器中使用了镀锡技术,时间在公元前六一四世纪;东北亚地区出现此种金属技术则在更晚的时期。 三是所谓高句丽重修檀君墓问题,发掘者认为“这座墓分明是高句丽样式的墓”;“古朝鲜始祖檀君的遗骨怎么出现在高句丽样式的墓葬中呢?”他们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提出“与高句丽时期改筑这座墓相关联的”说法,“他们(按指高句丽)看见被破坏的檀君陵后,便以自己的墓葬样式进行了改进。”(引文均见《关于檀君陵发掘》,《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4年1期,第12-16 页)据查《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史,没有这方面的记录,更没有祭祀檀君的记录;《三国遗事·王历》虽然记:“高朱蒙为檀君之子”,但全书却无一字记录高句丽祭檀君改修陵墓之事,所以,所谓“改建”的推测是不能成立的。 四是《三国遗事》所引“《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查中国古籍,有《三国志·魏书》,鱼豢《魏略》,北魏的《魏书》,均没有关于檀君的记载,不知《三国遗事》的作者指的何种《魏书》,请能拿出来供我们一阅。 关于朝鲜一词的由来 《三国遗事》所记檀君神话中记有“檀君王俭……都平壤城,始称朝鲜”的一段文字。 这是说在所谓五千年前就已有“朝鲜”这一名称(地名、国名)了,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史记·朝鲜列传》张晏曰:“朝鲜有湿水、冽水、汕水,三水合为冽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索隐》案:“朝音潮,直骄反,鲜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讪。”(按:反切与标音不符,标音系按近人读音,当误)。 这是汉唐人对朝鲜名称来源的最早解释,认为源于水名。这是不正确的,这种解释并未说明朝鲜名称的本义,更未揭示其文化内涵。后有人指出朝鲜之名乃指日出之地,这个解释已接近本义,但尚需深入。 按:朝有两音,一音昭ahāo,金文有朝字。 k5i401.jpg 像居于扶桑(草木)之日升出于水(甘渊)之中,或如十日浴于水中之形。此为名词,如朝日、朝云、朝霞、朝晖,地名,如朝歌、朝儛。唐人司马贞以音直骄反,则音昭,《康熙字典》亦标为昭,这当是周秦汉唐的古音,清人仍知之。 朝另一音潮cháo,如朝廷、朝野、野纲、朝贵、朝隐等,近代以降,朝鲜之朝则读潮了,今仍承之,已失古音之义,这是词义的变化引起读音的变化所致。 朝鲜半岛在亚洲之东方,对此,我国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分命羲仲,宅頵嵎夷,曰旸谷。”《注疏》:“东表之地嵎夷。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旸谷、嵎夷,一也,羲仲,居治东方之官。”“嵎,海嵎也,夷,莱夷也。”曾运乾《尚书正读》:“羲仲,羲和之子;嵎夷,《禹贡》在青州;《说文》在冀州;…按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在辽西。《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云,昔帝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青州正有今辽沈之地。旸谷为首阳山谷,则在今辽阳县境。” 这是帝尧命羲和之子羲仲宅于嵎夷集居地,此地名曰旸谷,为东方之官(神)。这是古老的羲和生日--日之母神话的一部分。 曾运乾以为嵎夷为东夷九种之一,此说近是,但义尚未逮。 吕思勉以为嵎夷即倭夷。(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24页)恐非是。 嵎夷一作郁夷,《逸周书·王会解》:“周公旦主东方……杨州禺。”知嵎夷又称杨州禺。唐宋人仍知嵎夷其族其地。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十一月“癸亥, 以邢国公苏定方为神丘道总管,刘伯英为禺夷道总管。”以讨百济。(《旧唐书·高宗纪》) 《新唐书·高宗纪》作(显庆)五年三月“辛亥,右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三将军及新罗兵以伐百济。” 《资治通鉴》卷200《唐纪》16高宗显庆五年(660)三月“辛亥,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以伐百济。以〔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新罗之众,与之合势。”胡三省注:“因《尧典》:‘宅嵎夷,曰旸谷’而命之。” 朝鲜学者撰写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均记载此事。《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太宗武烈王纪》:七年三月,“唐高宗……敕王(指新罗太宗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兵为之声援。”《三国遗事》卷一:“唐高宗五年,…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 在今日朝鲜半岛之载宁江、临津江、汉江之入海口处仍有一名为“隅岛”者在。 可知,唐人仍知新罗、百济为古嵎夷之集居地。 关于杨州禺:《三国遗事》卷二:南扶余--百济近肖古王“咸安元年,取高句丽南平壤,移都北汉城(注:今杨州),历一百五年。” 可知北汉城原名杨州,此地为嵎夷故地,故又称杨州禺,为东北夷之一。 可知,朝鲜半岛始初称为旸谷、汤谷,为嵎夷集居地。 《山海经》记有“汤谷”之事。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海外东经》) (按:“黑齿国”为朝鲜半岛上一古方国。《三国史记·百济列传》有“黑齿常之传”。) “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 “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山海经·大荒东经》) 这个甘水、甘渊,即所谓汤谷(或曰旸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同上) 《归藏·启筮》:“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 《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 《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扶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胐明。” 汤谷即旸谷,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扶桑即东方日出之榑木,又称若木,为日所浴处(日从东方海水中升起,故谓之浴)。扶桑、十日所浴,即朝字,朝为扶桑、十日所浴所构成,故十日又为地名--“一曰在十日北”。“汤谷即旸谷,日出处海波如沸,故又名汤谷。”(游国恩《天问纂义》引李陈玉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页) 扶木即扶桑,又作傅木,为羲和生日神话。“扶木,柱三百里”,扶木高可通天地。这里直接记“扶木”,为“柱”,柱木(高、长)三百里,--柱(k5i405.jpg)是颛顼高阳氏之族标,汤谷则为颛顼之通天地之地。 k5i402.jpg 这样说来,在朝鲜半岛的古文化中,有颛顼高阳氏的文化因子,颛顼高阳氏族团曾在半岛活动并发生过影响。 “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有季禺之国,颛顼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山海经·大荒南经》)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山海经·海外南经》) 所谓“羽民之国”,即以鸟(灵禽)为图腾的古族古方国,诸如《山海经》中所记之东北亚地区的黑齿国、白民国、司幽国、中容国、k5i406.jpg国、张弘国、讙头国等等。这是颛顼高阳氏族团图腾崇拜的遗留,或是其苗裔。 卵民国,卵生族源神话原于颛顼高阳氏文化(其中有少昊--帝喾高辛氏族团融合的痕迹),在这里找到了根源。颛顼高阳氏为北方大帝,其族团活跃在东北亚广阔的土地上,一些古族古方国是这个族团苗裔。“其为人长颊”即为改变颅形,亦为颛顼文化习俗的一个特征。这些古族古方国均把卵生神话作为自己的族源神话。诸如夫余、高句丽、满族、朝鲜古族等均有卵生族源神话。高句丽族崇拜日神(阳乌),始祖卵生,念念不忘自己民族出于颛顼高阳氏族团,为尊崇民族祖先颛顼高阳氏,故“以高为氏”。 直至宋代,王氏高丽王朝仍知(称)朝鲜半岛为古嵎夷、嵎宅、旸谷:“淳化三年(992 )(宋太宗赵炅)上亲试诸道贡举人,诏赐高丽宾贡进士王彬、崔罕等及第,…(高丽国王王)治上表谢曰:‘学生王彬、崔罕等入朝习业。…彬、罕等幼从匏系,嗟混迹于嵎夷,不惮蓬飘,早宾王于天邑。” “又有张仁铨者,……仍诏(王)治释仁铨罪。治又上表谢曰:……仁铨嵎宅细民,海门贱吏,获趋上国,敢贡愚诚。”(《宋史》卷487,《外国三·高丽传》) 宋代高丽使者致福建转运使罗拯牒云:“……奉国王旨意,形于部述。当国僻居旸谷,邈恋天朝”(同上)。《三国遗事》亦记此事,知高丽国人仍将其地(朝鲜半岛)称为古旸谷嵎夷之地。 《周易》“卦三十六明夷”实际是写殷商灭亡之后,箕子别离故国,去之朝鲜(明夷)的整个历程与痛苦心境。 明夷卦文:k5i407.jpg(离下坤上)明夷,利艰贞。 易学专家李镜池《周易通义》:“明夷:多义词。一犹鸣鴺,鸟名;一为坚弓之名;一为鸣弓;还可解作日落地下,日出处的国名等,以多见词标题。” 卦文: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不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全卦大意:箕子出行,一路见到鸟在天空飞鸣,心中痛苦之极,已经三天不吃东西了,这是由于他是待罪(国亡家破)之身啊。太阳下山了(暗喻殷商的灭亡),骑马跌伤了左腿。狩猎射箭,打到了大猛兽,在旅途中可不要生病呀。晚上就住宿在道左的房屋中,又作了一件大弓(以备路上之用)。箕子去到明夷国去,出门吉利。太阳下山了,不亮了,天黑了。(“太阳初登于天为明,后入于地为夷。”)--这后一爻解释此卦的标题意义,也是象征地表达箕子对家国灭亡的悲痛。 对“六五”爻,《周易通义》注释:“之,往。明夷,东方之国,日出处,这说的是殷亡后的故事;纣王的哥哥(箕子)到明夷。’利贞‘,指利于出门。” 则明夷为东方日出之地,东方日出,大地一片光明。 从上可知,在旸谷(汤谷)之后,朝鲜半岛之又一古名为明夷,(东方日出之地(国))。这当是夏商时期的称呼,而在《周易》中保存下来。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史记·殷本纪》、《周本纪》、《宋微子世家》与《朝鲜列传》,又见于《山海经》、《战国策》诸典籍之中。朝鲜一词与旸谷(汤谷)、明夷一样均属汉语言文化,来于东方海上日出之象。朝阳从东方海水(甘渊、汤谷)中升起,海水为之沸腾,明丽新鲜,光华灿烂,万方为之光明。朝鲜一词当产生(形成)于商周之际,它综合了旸谷(汤谷)、明夷的文化内涵,更为明确地概括了朝鲜半岛的自然、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特点,更符合汉语言文化(以及文字构成)诸特点,内涵更为丰富,词汇声情更为鲜亮而易为人所接受,这就是朝鲜名称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