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
本文所说的琉球,指现在日本冲绳县。明朝时其地尚未纳入日本版图。王之春《国朝柔远记》说:“有三十六岛,纡蟠如虬龙流动,故称流虬,后改琉球。”[1](卷一) 唐代以前,琉球未与中国建立交往关系。清代琉球人编写的现存日本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的汉语课本《白姓官话》和《官话问答便语》手抄本中,分别有如下对话(标点为笔者所加): “贵国进贡是从那一朝才起的呢?”“敝国进贡是从唐朝起的。贵国有飘风来的人,我们琉球都叫他们为唐人”。“怪道这里人叫我们是唐山人,原来是这个缘故么”。“那时候,我们敝国的人,从没有见圣人的教化,也没有听见圣人的道理,中国的孔教全全不晓得。我们国王差几十个人,到中国去学”。[2](P162) “你贵国是那朝进贡起的呢?”“我敝国是唐朝进贡起的。因为前代海洋贼盗蜂起,打(按:‘打’后原有一字,模糊不清)船只,虽然进贡,不能如期。……”[2](P105) 然而,中国史籍却没有唐代而只有明代琉球人来中国朝贡和学习的记载。《琉球国志略》说:隋大业中,“屡遣使招之,不服。元世祖至元中,曾命将往伐,无功而还。元成宗元贞初,亦以师征,卒不听命。”[3](封贡)明初,琉球由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分而治之, 而中山最强。洪武五年(1372)正月,明太祖“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帝喜,赐《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有差。”[4] (《明史·外国列传》)琉球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后,明朝特在福州设市舶提举一员,专理琉球贡事。此后,正如《中山传信录》所言:“终明之代,(琉球)传十六世,世世请封。封使三十余人,俱列正史……”[5](卷二) 据明黄曾省《西洋朝贡典录》,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遣使至琉球市马,其谕略曰: 王居沧溟之中,崇山为国,环海为固。朕即位十有六年,王岁遣贡,朕甚嘉焉。特命尚佩监奉御路谦报王诚礼,王复使来致谢。朕今更专内史监丞梁民,同前奉御路谦,赍符赐王镀金银印一颗,送使者,就于王处鬻马,不限多少,从王发遣。故兹敕谕。[6](琉球国) 洪武十六年(1383),明太祖又致书山北王怕泥芝,劝其同中山、山南停止兵争,略谓: 上帝好生,恐寰宇生民自相残害,特生聪明者主之,以育黔黎。迩使者自海中归,云琉球三王互争,于农业少废,人命颇伤。朕闻之不胜怜悯,今因使者往复琉球,特谕王体上帝好生,息征战而育下民,可乎?[6](琉球国) 明朝的上述国书,不仅可以证明它同琉球的关系密切,而且可以证明当时汉语和部分汉语书面语语料在琉球已然有所传播,琉球或许已然拥有可以读懂明朝国书的人才。 原来,此前琉球即居住着不少汉人的后代,且在某些方面仍然顽强地保留着汉人固有的文化习俗,而未被当地土著所同化。《殊域周咨录》说:琉球,“其俗男子盘发,作髻于顶之右,凡有职者贯以金簪。汉人之裔,髻则居中心。”[7](琉球)颇可反映上述情况之一斑。 同书还说:那霸港,“此地人多非良,及家有汉人。”在琉球的汉人当中,汉语汉文化的传统非但没有完全丢失,而且凭借其巨大影响,还在当地土著居民中有所渗透与传播。 同明朝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琉球对汉语汉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变得更加迫切,向明朝陆续派遣了众多留学生。《明史·外国列传》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夏,“中山贡使以其王从子及寨官子偕来,请肄业国学。从之。赐衣巾靴袜并夏衣一袭。”同年冬,“山南王亦遣从子及寨官子入国学,赐赍如之。”“自是,岁赐冬夏衣以为常。”洪武二十六年(1393),中山两次入贡,“又遣寨官子肄业国学”。上述史实,《琉球国志略·封贡》记载稍详:“(洪武)二十五年,(中山)王及世子武宁各进表笺贡马,并遣从子日孜美、阔八马、寨官子仁悦慈入国子监读书。太祖各赐衣巾靴袜,并夏衣一袭,钞五锭。秋,又赐罗衣各一袭,及靴袜衾褥(原注:此国人就学之始)。山南王亦遣从子三五郎尾(按:该书他处又作“三五郎亹”)及寨官子实他卢尾、贺段志等入监读书,赍如中山例。”“(洪武)二十六年,(中山)王遣使麻州等贡方物,已,又遣使寿礼结致等贡马,偕寨官子段志每入监读书。太祖命赐夏衣靴袜。秋,又赐罗绢衣各一袭,傔从各给布衣。”《南雍志》卷十五云:“考之故牍,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本国(琉球)送官生日孜美等入监,高皇帝命工部每人给予罗绢衣服,俾为秋衣,仍与见成铺盖,从人给予棉布衣服,实异数也。”[8](P1228) 明国子监有非常严格具体的规章制度:“每班选一人充斋长,督诸生工课。衣冠、步履、饮食必严饬中节。夜必宿监。有故而出,必告本班教官,令斋长帅之,以白祭酒。监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四犯者至发遣安置。其学规条目,屡次更改,宽严得其中。堂宇宿舍,饮馔澡浴,俱有禁例。”[4](《明史·选举志》)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