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4)
除在国内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学习汉语汉文外,有清一代,琉球也像明朝时一样,继续不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以造就高层次汉语人才。 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朝派翰林院检讨王楫(按:《琉球国志略》作“汪楫”,此从《清史稿》)出使琉球,琉球中山王尚贞向王楫提出了派陪臣子弟4人到北京留学的请求。第二年,王楫回京, 因代琉球题请:“远人向化,请赐就学。”[3] (《琉球国志·封贡》)清政府认为:“前明洪武、永乐、宣德、成化间,琉球官生入监读书,今尚贞倾心向学,应如所请。”[11](《清史稿·属国一》)于是同意接收梁成楫、蔡文溥、阮维新、郑秉钧四名琉球留学生。他们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乘船离开琉球,不幸桅杆因风折断,砸伤了郑秉钧,该船只好漂到太平山修理,以此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才抵达北京。梁成楫等入太学学习。清政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了周到的安排和照顾:“帝令成楫等三人照都通事例,日廪甚优,四时给袍袿、衫袴、靴帽、被褥咸备,从人皆有赐,又月给纸笔银一两五钱。特设教习一人,令博士一员督课。”[11](《清史稿·属国一》)看来,这几位琉球留学生并未同清朝的国子监生员一起学习,而是“单独开班”,单独配备教师授课。清《国子监志·外藩入学》可作佐证:“外藩就学国子监者,有琉球学,有俄罗斯学,俱不常设。……其所遣陪臣子弟入学读书,由监臣遴贡生为教习,又派博士、助教等官董之,学成遣归。”什么是贡生呢?《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校》有明确解释:“肄业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凡四:曰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有二:曰恩荫、难荫。通谓之国子监生。” 清朝之于来华琉球留学生,其教习之选,不用博士、助教而用贡生,是在充分考虑琉球学生汉语汉文化现有基础的情况下所作的正确安排。 5年后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琉球遣使来贡, 同时请求允许其国留学生回国。清政府特意为梁成楫等:“赐宴及文绮,乘传厚给遣归”[11](《清史稿·属国一》)。 康熙五十九年(1720),琉球国王尚敬“疏请续送官生入监读书”,获准,于是雍正二年(1724),官生郑秉哲、郑绳(按:《国子监志》作“郑谦”)、蔡宏训等入监读书。在学期间,宏训因病去世,清政府“赐银百两,交礼官择近京地葬之,并以二百两赡恤其家”[11](《清史稿·属国一》)。雍正四年(1726),二郑随其国使臣回国。至乾隆十三年(1748),郑秉哲作为琉球副使来清。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二十一日,从琉球归来的清朝正使翰林院侍讲全魁、副使翰林院编修周煌,向朝廷呈递了《代请官生入学读书疏》,疏谓: 臣等蒙恩简用,远使琉球,事竣将旋,中山王臣尚穆诣馆宴送,令陪臣、通事向臣等致词云:“海隅下国,叠被皇恩,宸翰荣褒,纶音宠锡。但僻处弹丸,荒陋成俗,向学有心,执经无地。先于康熙二十二年,经恳前使汪楫等,代请陪臣子弟四人入学读书,奉部议准遗官生阮维新等入学在案。嗣于五十九年,恳前使海宝等授例代奏,复蒙许遣。今幸天遣使臣至国,敢祈陈明远人向化之诚,俾得再遣入学读书,下国不胜悚企”等语。臣等理合据词缮摺,代奏圣鉴,敕部议复施行。谨奏。[3](《琉球国志·府属》) 乾隆皇帝将全、周的奏折批复礼部,礼部奏曰:“……今翰林院侍讲全魁等,既称该国王尚穆向化输诚,恳请陪臣子弟入学读书,应如所请,准其于应贡之年,遣令来京。臣部劄行国子监肄业。俟命下之,行文福建巡抚,转行该国王遵照可也。”[3] (《琉球国志·府属》)乾隆二十四年(1759),琉球官生梁文治等来清国子监留学,乾隆二十九年(1764),学成归国。 嘉庆五年(1800),琉球“遣陪臣子弟四人入监读书”[11](《清史稿·属国一》)。道光二十年(1840)十一月,清政府许琉球陪臣子弟四人“随同贡使北上,入监读书”[11](《清史稿·属国一》)。道光二十六年(1846),“琉球入监官生向克期,回国途中病故,恤银三百两。”[11](《清史稿·属国一》)咸丰八年(1858),“琉球入监官生毛启祥途中病故,赐恤银三百两。”[11](《清史稿·属国一》)咸丰十年(1860),“琉球入监官生葛兆庆病故,营葬(通州)张家湾,赐恤金如例。”[11](《清史稿·属国一》)同治六年(1867),琉球“遣陪臣子弟四人入监读书”[11](《清史稿·属国一》)。这是最后一批琉球留学生。 此外,根据徐恭生先生的研究成果,嘉庆十年(1805)、十六年(1811),还各有4名琉球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他们的名字是:向邦正、 毛邦俊、梁文翼、杨德昌、毛世辉、马执宏、陈善继、梁元枢[14]。 综上,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同治六年(1867),琉球先后向清朝派遣了至少8批共约30余名留学生。 这对于“国小而贫”(王之春语)的琉球来说,还是相当不易的。这些人通过在华学习,多成为优秀的汉语人才。如《琉球实录》载:“有向永功者,极干炼,语操京音。盖曾陪贡进献,留京六载者也。”[15]更为重要的是,琉球学生归国后将成为维系两国友好关系和在琉球传播汉语汉文化的中坚力量。 濑户口律子先生指出:其时,琉球来华留学生,除官生外,尚有一些自费生在福州向当地学者学习汉语汉文化,称“勤学”或“勤学人”,名垂史册的蔡温、程顺则即其优秀代表。勤学人同样为中琉友好及琉球的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2](P13-14) 《中山传信录》卷四“琉球三十六岛”条载:“各岛语言,惟姑米、叶壁与中山为近,余皆不相通。……诸岛无文字,皆奉中山国书。我皇上声教远布,各岛渐通中国字,购蓄中国书籍,有能读《上谕十六条》及能诗者矣。”这种情况,显然有该国来华留学生(包括官生与勤学人)在国内传播汉语汉字的功劳。 光绪五年(1879),日本在琉球设冲绳县,从此中国同琉球的国家关系宣告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