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阶层对孀居妇女采取的救济措施浅谈(3)
三、家族采取的救济措施 地方当局和地方士绅们建立的善会组织,是在18世纪末出现的。那么,此前都是由谁救济那些贫穷的孀居妇女呢?文献记载显示,现实生活中主要还是由守节妇女所属各个家族采取一定措施实施救济。有清一代,很多家族的家谱中都可以看到有关恤嫠的条规。苏州范氏在其家族制定的《范氏义庄章程》中明确规定: 寡妇守三年者,本房房子及亲支保明,批给本名一户米,五年以上加一户,十年以上加二户,十五年以上加三户,二十年以上加四户。三十岁以内守节至五十者,已合国家旌表之例,优加五斗而止。如内有无子孙者,再加一户。如本族聘他女,未成婚而亡,能归本族夫家守节者,给加。[16]卷一 常州王氏则根据《范氏义庄章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如下条规: 鳏独无依,年过五十,入册,支。惟寡妇、废疾,不拘此例。正额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四升,副额每月给米一斗二升,闰月照数。孤子孤女,一岁至六岁,每月给米一斗,以补寡居养育之劳。 常州王氏的条规还规定,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寡居而贫”,念在是同根同本的分上,也可以从义庄领取一定的钱米,但他们的孩子则不予救济。[16]卷一常州羊氏对于本族的孀居妇女提出了如下救济条款: 妇人不幸早寡,诚能节行无玷,勤俭克家者,宗祠宜为表扬。若贫苦无依,更当公议助给,无令饥寒无告,困厄终身。[17]卷一 清代学者方苞在其《方苞集》卷八《家训》中也说道,孀妇及其孩子,如果近亲不能养活的,祠堂要“公给衣食,俟其子成立。”[18]卷八 有清一代,许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家族,在族规中都会制定相应的条款,对本族中生活困难的孀居妇女提供救济。但家族对于孀居妇女的救济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以吴县贝氏为例。《吴中贝氏家谱》“留与义庄同族规条”中规定了每月准许贫乏的孀妇支米二斗一升。其中30岁以内守节者,每月可以支米二斗四升。年过60岁的孀居妇女,冬天则可以领到棉衣,夏天可以领到蚊帐。[19]卷四同时,贝氏在《留余义庄祭祀规条》中还承诺,对于年限等条件已经符合旌表政策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请求旌表的孀妇,由义庄出面申请旌表。[1]卷四从贝氏家族制定的族规中可以看到,家族为那些符合旌表条件的妇女提供着更加优厚的救济。家族之所以采取措施救济本族贫困的孀居妇女,一方面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出于扶贫济困的慈善关怀,然而更多的是因为族中孀居妇女若能因其坚守贞节的行为而获得朝廷旌表,将能为整个家族带来巨大的荣誉。这种为家族带来荣誉的预期,促使家族,尤其是那些财势比较大的家族重视对贫乏孀居妇女的救济。 四、个人的救济行为 相对于家族救济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个人对孀居妇女的救济则更多是出于慈善关怀。有清一代,在家族之外,还有很多个人也会对贫穷的孀居妇女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人虽然与被资助对象没有任何亲缘关系,但他们仍然积极地提供救济,原因主要是当时的人们把资助妇女守节当成非常重要的善行。比如,江宁府人王成才,他是一位孝子,心肠也非常好。族人王汉卿去世后,因为家中实在太穷,其遗孀想带着孩子改嫁。“成才治屋使居,且赡养之,卒全其节。”[12]卷三六江宁府人伍光瑜,本身就是一位节妇的儿子。三岁的时候,其父去世,伍光瑜由嫡母和生母抚养长大。生母去世之后,伍光瑜变卖了生母遗留下来的首饰等财产,然后将所得全部捐赠给里中的同善堂。当地一些士宦家的孀居妇女,即使是再贫穷,可是按照惯例,他们却不在地方当局和家族救济的范围之内,于是伍光瑜就在每年年底的时候,出钱资助他们。[14]卷十四之三 女性自己也常常会加入这一资助行列。比如,枫泾人丁以泳的妻子沈氏,是一位贞女,她建立了一座清节堂,专门收留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女性。清节堂的财产由沈氏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奁赠田,加上自己平常纺织所得,又通过募集获得了五亩地组成。沈氏还将同样孀居的母亲接到了堂中。她在光绪三十三年获得朝廷旌表,在当地建立了牌坊的同时,还得到了一块由地方官赠送的上书“乐善好施”四字的匾额。[20]291 虽然很多家族愿意为贫困的孀居妇女提供救济,但有些孀居妇女却不一定愿意接受。如,28岁成为孀妇的江宁府人魏氏,她的丈夫是邢复虞,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魏氏夫家非常贫困,他们也没有孩子,魏氏却还是坚持守节。邢氏家族中虽有规定,每年都要拨给守节妇女谷子,但魏氏拒绝接受施舍,宁愿挨饿。[12]四八 五、结论 有清一代,在旌表制度下朝廷虽然制定了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那些坚持在丈夫去世后为其守节的妇女。但朝廷提供的资助并不能满足孀居妇女及其子女基本生活的要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孀居妇女不得不改变初衷,选择再嫁。妇女的再嫁行为冲击了旌表制度,为了维护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标准,清代地方当局、地方精英、家族甚至个人都行动起来,采取措施,或建立恤嫠会等慈善组织,或提供适当的经济援助,以维持孀居妇女及其子女的基本生活。 较为完善的救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响应朝廷号召而为丈夫守节的孀居妇女的生存之忧,坚定了他们实践从一而终的决心,从而达到维护旌表制度的目的。这是形成有清一代人数庞大之节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