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
徽商这一课题,已有诸多论著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它。就徽商的活动范围而言,前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地区的各大城市,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东南市镇。(注:曹觉生:《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载《史学工作通讯》1957年第3期;王廷元;《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陈忠平:《明清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载《江淮论坛》1985年第5期;周志斌:《明清时期南京徽商》,载《江淮论坛》1988年第4期;陈学文:《明清徽商在杭州的活动》,载《江淮论坛》1990年第1期;朱宗庙:《徽商与扬州》,载《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吴仁安:《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徽州商人》,载《上海研究论丛》1992年第1期;翟屯建:《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载《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等等。论著有: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1月版等。)相比之下,对于微商在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很少涉及,管见所及,仅有曹国庆的《明清时期江西的徽商》、《明清时期徽商在江西的活动》,张雪慧的《论明清徽商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关系》(注:分别载于《江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徽学通讯》1988年第1期,《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等。但明清时期内地经济的开发很多都有徽商的参与,徽州商人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择明清时期浙江的衢州、严州二府作为研究对象的活动区域,原因是:衢、严二府地处浙闽丘陵的北部,与皖南丘陵南部的徽州府交界。这三府境内山岭丛杂,河谷盆地相错,同属新安江流域。新安江(又名徽、歙江)即发源于徽州府,经严州府东流,与汇入其中的衢江一同构成各地商旅往来的水路大动脉,使三地的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新安江,为徽商东下的必由水路。府界邻近和交通便利,为徽商在衢、严二府的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衢、严二府丰富的土产,又为商人们进行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期在衢州和严州的徽商主要就沿着衢江、新安江这两条水路运出当地的土产及其就地加工的各种成品,运进当地所需用品,从而互通有无。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徽商在此定居下来,进而入籍于当地。与此同时,龙游商帮崛起,于是有了“遍地龙游”之说,它们的存在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气。 一、徽商在衢、严二府的经济活动 明隆庆以后出现的《一统路程图记》和《士商类要》(注:(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并见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是徽州商人所编纂的两部路程图记,主要就记载了商人们外出所经行的路线,同时也涉及他们出门必备的各种基本常识。由于徽州府与浙江的衢州、严州二府地壤相接,因此,从徽州出发到达这两府的交通比较便利。水路主要沿着从徽州发源的新安江顺流而下,到达严州府。从严州府附郭建德县“转搭横港船”(注:(明)程春宇《士商类要》,载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页250。),过兰溪,沿衢江往西,即可到达衢州府境。衢州府地处浙、闽、皖、赣四省的交通要道,龙游县尤为“金(华)、衢(州)、处(州)、徽(州)之冲”(注:万历《龙游县志》卷八《艺文》,(明)涂杰《建龙游城记》。)。陆路从徽州府出发,向南,经衢州府开化县,到达常州、江山等县,由常山县可到江西省,而由江山县越仙岭可到达福建。或向东南经严州府的寿昌县境,到兰溪和龙游等地。此外,严州府的分水县位于徽州府的东面,“上通徽、睦,下达苏、杭”(注:光绪《严州府志》卷三十五《艺文》,何希范《重建河头埠安定石桥碑记》载:“分(水)邑河头埠石桥,上通徽、睦,下达苏、杭,八闽三衢莫不由兹通透”。),交通位置也比较重要。由于徽、衢、严三地都处丘陵山地,山路崎岖,陆行不便,在现代交通手段未发展的情况下,水路就成了商旅出门的主要途径。 明清时期衢州府辖西安、龙游、常州、开化和江山5县,严州府下辖建德、淳安、遂安、寿昌、桐庐和分水6县。二府山多地少,所产粮食甚至不能满足本地所需,(注: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历代沿革》;天启《衢州府志·西安县治图》。)但“民富于山”(注:天启《衢州府志·开化县治图》。),这二府的民众主要就依靠丰富的山区土产以自给,而丰富的山区土产也成为商人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徽商,随着贸易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家乡的土产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他们就把眼光转向邻府。在衢、严二府的土产中,贩卖杉木获利最大,“杉于衢地取利最饶,而开化尤甚”。(注:康熙《西安县志》卷3《物产》。)开化由于“田少地瘠,不足一邑之食,惟栽杉为生”,明中叶时,贩卖杉木的利润最高时每年可达近十万两,“以致户鲜逋课,莅开者颇称易治”。(注:崇祯《开化县志》卷3《物产》。)清初徽州木商程某“常在衢处等府采判木植,商贩浙东、南直地方,因此常处开化”。(注:《详状公案》卷2《断强盗掳劫》,转引自滕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另一个徽商王恒到常山贩杉木,一次拼买丁氏山林即用银一千五百两之多。(注: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严州早在宋代就有“漆、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注:光绪《严州府志》卷22《佚事》。)到了明清,“当杉利盛时,岁不下十万,以故户鲜逋赋”。(注:光绪《淳安县志》卷5《食货志》。)据乾隆《严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严州府推官宋璘“时委采木,徽大贾胡某持金为献”,被其拒绝,“贾人倍其金,公峻拒”,(注:乾隆《严州府志》卷12《遗爱》。)说明当时严州府杉木的产量很高,获利也相当可观,于是就有了商人行贿地方官要求准许采伐之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