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祝碧衡 参加讨论

二、徽商的社会流动及其对客居地的影响
    两宋之际地处东南山区的徽州由于未遭金军的蹂躏,故在靖康之乱后,有大批的移民迁入。(注: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页291。)加上人口的自然繁殖,徽州人多地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南宋时已有大量徽人迁移到长江沿岸地区,“比年(淳熙前后)多徙舒、池、无为界中”(注:(宋)罗愿《新安志》卷1《风俗》。)。到了明清,人地矛盾愈益紧张,故小民“能以生业著於地者,什不获一,……其势不得不散而求食于四方。于是乎移民而出,非生而善贾也”,(注:(明)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卷4《与徐安台》,复旦图书馆古籍部藏。)明清时期的徽州成了一个高移民输出地区,史籍记载,“九州四海尽皆歙客,即寄籍者十之五六”(注:万历《歙县志序》,转引自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第1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页35。),徽州商帮因此蜚声远近。
    衢、严这两个与徽州府相邻的地区,不仅成为徽商货殖之地,而且有不少商人定居当地。早在宋代,徽州蓝田商人叶万实就于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挚家居“故盈川县之万石里”(注:民国《衢县志》卷11《族望表》。),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故盈川县地在西安县。李寿,婺源人,元至元五年(1268年)在龙游行商,入赘王氏,迁于县北龙门桥居住。(注:民国《龙游县志》卷3《氏族考上》。)到了明清,徽商在衢、严经商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主要反映在各府、县志中的“族望表”或“寓贤”、“流寓”条中。譬如,洪盛源,明洪武年间从徽州歙县来衢州贸易;程圣通万历年间由徽州绩溪在衢经营米业生意,几年后娶了西安县西河徐氏女为妻,到清顺治年间,程姓在城西大路口已聚族而居了,(注:民国《衢县志》卷11《族望表》。)这说明当时其家族中还有其它成员相继在衢贸易定居。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歙人叶光在西安县行商,后定居于龙游县的北叶村。(注:民国《龙游县志》卷4《氏族考下》。)徽人王国卿,其父“商于衢”,赴衢寻父未果,“困留南货号肄业,既又改业山货木植”。(注:民国《衢县志》卷26《杂志》。)黟且从汪正滢、李永英等都因在开化经商而定居当地。(注:光绪《开化县志》卷9《人物·寓贤》。)《太函集》中记载歙西溪南人吴荣让。由于“里俗奢溢相高,非所以示子孙也”,于是带领全家迁居到桐庐的焦山,以买卖茶叶、漆、栌(一种木材,可制器具)、栗谋什一之利,“居二十年,处士自致巨万,远近襁至,庶几埒都君”。(注:《太函集》卷47《明故处土吴公孺人陈氏合葬墓志铭》,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98。)在严州,还有徽商主持开矿工作,如建德城西有煤灰矿一处,计山34亩,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徽商叶仲俊开办,窑名大立生。(注:民国《建德县志》卷2《地理·矿区》。)
    徽商有举族、举乡移徙一地就贾的传统,前面所提到的环山汪氏即是此种类型。另外,据《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鲍诚献撰,光绪初年刊本)卷十六《迁派总目》所载,鲍氏有棠公派迁浙江龙游县1例、西安县1例,概公派迁浙江西安县1例,乐公派迁浙江常山县1例。(注:转引自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1月版,页67-69。另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编,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页668所载,浙江衢州市文管会藏有一部安徽歙县的《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十六卷。该家谱是从衢州民间收集到的,因此可以肯定,歙县鲍氏家族中应该有支派迁徙到衢州地区居住。)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衢州府常山县的“新安里”。“新安里”在常山大东门内南首,歙县人郑九皋于明中叶创辟。(注:康熙《衢州府志》卷29《艺文》,《常山新街新安里记》。)时人叶向高记其事云:
    定阳(系常山之古称)之有新安里也,盖鹤阳郑子创也。郑子,新安名族,以业盐侨寓定阳,因携家卜筑焉。其址在邑城之东,环数十家,皆其产也。凡新安人士流寓兹土者,郑子悉聚而居之,既洽比其邻,又念里族邱垅皆在新安,因于其地创辟一里,颜曰“新安里”,示不忘本也。……今兹闾轩敞,房舍参差,盖俨然新安故里。(注:嘉庆《常山县志》卷11《艺文志上》,(明)叶向高《新安里记》。)
    盐商郑九皋贩盐到常山,并定居当地,逐渐拥有了数十家产业,说明其经商的规模逐渐扩大,也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资金创辟一“里”之地安置新安籍的商人及其家属。同时说明前来常山的徽人数量也较大,其中不少人在常山定居了下来,浓重的桑梓情结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在客居地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徽人社区。
    衢、严二府徽商的活动还可从各地所设会馆中窥其一斑。许承尧曾指出“吾徽人笃于乡谊,又重经商,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行各省”(注: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北京歙县义庄》,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247。),衢、严二府几乎每个县都设有徽州会馆。常山县城小东门朝京坊新安里的徽国文公祠,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实为徽州会馆(注:嘉庆《常山县志》卷11《艺文志上》,郑瀛《文公祠记》。);遂安的新安会馆设在关帝庙,也于明天启年间创建(注:乾隆《遂安县志》卷2《营建·坛庙》。);建德徽国文公庙,俗称“徽州会馆”,在福运门内,祀奉朱熹,乾隆五十年(1785年)徽商共同建为新安公所(注:道光《建德县志》卷8《秩记》。);寿昌新安会馆在县城东门(注:民国《寿昌县志》卷4《建置志·馆》。);西安县也于乾隆年间创设(注:嘉庆《西安县志》卷43《祠祀》。),等等。朱熹在徽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此,徽商在外地创建的会馆中一般都奉祀朱文公,有些则是直接以朱文公祠作为会馆馆址。会馆的成立说明异地同籍人士已达到一定数量,这些人久在他乡异地,于是就有了联乡谊、祀神祗(朱子或关帝)的需要。不言而喻,这些活动一般都在会馆中举行。不过会馆、公所要有持续有效的感召力,使异地异业之人对其保持长久的向心力,单靠联乡谊和祀神祗等活动来维持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办善举即社会救济活动以求得客居地人们的认同和好感(注:范金民《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以便在当地更好地开展活动。徽商在衢、严二府所办的义施很多。如西安县的浮石、东迹二渡为杭州、金华、徽州、严州的陆路必经之地,其中东迹浮桥由休宁商人金梅于明万历年间独资兴造。(注:天启《衢州府志》卷1《桥梁》。)雍正七年(1729年),徽商黄源兴、汪文棠等在开化捐设义冢。(注:乾隆《开化县志》卷12《杂志》。)清人余文彬在衢州经商时恰逢饥荒,城中出现平民抢米风潮。官府正要关闭城门准备镇压之时,余文彬急忙找到当时的西安县令,献“连赈平祟可弥变”之计,并先出粟二百石,其它商人也纷纷解囊,最终平息了这场民变;他又“于航埠造渡济人,捐田为经久费”,受到衢州人的赞许。(注:嘉庆《绩溪县志》卷10,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页326。)姚嘉全,黟县人,“贾于衢之常山。嘉庆甲戌、乙亥,选赈岁饥。道光中,衢饥,捐银三百助赈”。(注:同治《黟县三志》卷7《人物·尚义》。)咸丰年间,徽商与开化当地人共同捐资设慈济渡。(注:光绪《开化县志》卷3《建置二·水利》。)汪成裕,徽州歙县人,居寿昌北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造南溪桥,子孙继续修理如故。此等善事不胜枚举。徽商筑路、铺桥等义举确实方便了客居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为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创造了条件。
    在衢、严二地经营的外地商人除徽州商人外,主要还有江右商人、宁(波)绍(兴)商人和福建商人,但它们的势力远远不能与徽商相匹敌。不仅徽商在数量和资金上超过他们,而且,清季在各省商埠繁盛之地成立商务总会,州县设立分会,会址一般都设在徽州会馆,会长这一重要的社会性职务也往往都由徽州商人担任。如徽商之子叶华生,和其兄弟道生“共事老父经营商业”,就曾经为衢州的商会会长(注:民国《衢县志》卷24《人物志·流寓》。);寿昌县商会和县商民协会筹备处设在南门新安会馆,会长为徽商程秉洋(注:民国《寿昌县志》卷4《建置志·会》,卷7《选举志下》。);遂安由于僻处山隅,商务不很发达,故其商会到民国十年(1921年)才假新安会馆为会址组织商会,第一任会长是杭州人,副会长余成淦则是黟县人,行的会长章渭鎏是绩溪人,副会长胡景洛是黟县人(注:民国《遂安县志》卷5《文治·实业》。),这似乎可以证明徽州商人在衢、严二府的势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