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唐代的民间淫祠与移风易俗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王永平 参加讨论

        虽然唐代的各种宗教都很兴旺发达,但民间信仰也非常盛行,其中民间淫祠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民间淫祠的盛行,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它的盛行,曾在唐代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有鉴于此,唐政府及各级官吏曾展开过多次移风易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民间淫祠,据唐人的认识为:
           若妖神淫祠,无名而设。……虽岳海镇渎,名山大川,帝王先贤,不当所立之处,不在典籍,则淫祠也。昔之为人,生无功德可称,死无节行可奖,则淫祠也。(注:[唐]赵璘:《因话录》卷五。)
            以收录野史小说而著称的《太平广记》专列有“淫祠类”,其中提到唐人信仰的淫祠有“豫章树”、“项羽庙”、“飞布山庙”、“画琵琶”、“壁山神”等(注:见《太平广记》卷三一五。)。其实唐人信仰的淫祠远不止此。
            唐代的民间淫祠,既有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如“唐洪州豫章树,从秦至今,千年以上。远近崇敬,或索女妇,或索猪羊”。也有根据现实生活需要而临时设置的;有的甚至仅仅是因为偶然的行为而人为地传神起来的,如“画琵琶”,本来是一个书生在一次游览山寺时,见寺中无人,信手涂鸦,在墙壁上画了一只琵琶,山僧回来后,戏言为“恐是五台山圣琵琶”,而村人即信以为真,传说甚有灵验,于是形成崇拜(注:参见《太平广记》卷三一五引《原化记》。);而各级统治者的利用和提倡,则对此风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民间祭祀杂神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传统。一般来说,经济文化越落后的地区,民间淫祠信仰也越浓厚。江南地区的开发晚于北方,隋唐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仍然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而在相对落后的江南地区,民间淫祠祭祀之风则明显浓于北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通典·州郡典》也说:扬州风俗,“尚鬼好祀”;而荆州“风俗略同扬州”。此外,像四川一带风俗也好淫祠巫鬼,皇甫冉《杂言迎神词》序称:“吴楚之俗与巴渝同风,日见歌舞祀者。”(注:《全唐诗》卷二四九。)即使是在人烟稀少的凉州乡下也盛行淫祠祭祀。王维《凉州郊外游望》诗描写当地百姓赛田神的情景: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注:[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一个才有三户人家的荒郊野村,也请了女巫祭祀田神,可见当时民间祭祀风俗的传统久远深厚。
            在这些地区,往往是一种淫祠信仰一旦得到民众的认可,就会立即传播开来。如江南民间有茅将军信仰,就属于典型的淫祠信仰。据说有人从舒州到桐城,暴疾,有茅将军护送至目的地,并医治好了其人的疾患,因感念其功德而立祠祀之。结果后来很快就流传开来,“村落皆立茅将军祠矣”(注:《太平广记》卷三一四《僧德林》引《稽神录》。)。像这种淫祠信仰,可以说是遍及当时的穷乡僻壤。《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每岁有司行祀典者,不可胜记,一乡一里,必有祠庙焉。为人祸福,其弊甚矣。”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在唐代民间淫祠祭祀中,数量最多的是各地设立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生祠”、祭庙。人民对那些在各地政绩突出或对当地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往往毫不吝惜他们的崇敬之情,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和感谢他们,其中建立各种各样的生祠、祭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人们虔诚地祭祀他们,希望他们能泽惠遗及后世。这种祠庙在各地有许多,如唐吕諲治理江陵三年,号称“良守”,郡人感念他,为立生祠。吕諲死后,当地百姓又凑钱十万,“于府西爽垲地大立祠宇,四时祠祷之”(注:《旧唐书》卷一八五《吕諲传》。);袁滋在义成军节度使任上,甚有政绩,百姓立生祠祷之(注:《旧唐书》卷一八五《袁滋传》。)。像这类因祠主生前有功德可称而由百姓自发建立的祠庙,按唐人的说法,本不应该属于“淫祠”,但因这类祠庙遍及全国各地,时间长了也成为人民的负担;加之其“不在典籍”,即没有取得国家政府的认可,属于在“不当所立之处”而立的,因而也归于“淫祠”。
           还有一些祠庙虽然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如韦丹在江西任上,为当地的开发和发展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的继任裴谊很佩服他的政绩,“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注:《新唐书》卷一九七《韦丹传》。)。但如果这类祠堂多了,也难免会成为加重人民负担的“淫祠”。
           人们对一些遭遇不幸的官吏也往往寄予深深的同情,建立祠庙予以祭祀。如建州梨山庙,“土人云:故相李回之庙。回贬为建州刺史,后卒于临川……因立祠焉。世传灵应”(注:《太平广记》卷三一五《梨山庙》引《稽神录》。)。像这类祠庙也有很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