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既然唯物史观首先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历史又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因素所构成,那么,现实的人是怎样在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呢?这就需要弄清现实的人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也就是弄清现实的人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征,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它条件。但是,“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9)也就是说,历史研究首先应该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出发。 在现实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马克思首先充分注意到了自然界对人及社会历史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自然富源也就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在文化初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第二类自然富源也就是“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人类生存的各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富饶贫瘠程度不同,必然给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形式上带来各自不同的特点,“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形成各不同发展程度的人类社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象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因而,“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30)自然条件“现实的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就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应当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它自身也在与人类的交互作用中不断改变面貌,自有人类以来,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因自然本身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一般来说是缓慢的,但一点也不能排除单是自然界内部的变化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诸如地震的爆发,曾给人类留下了多少悲欢离合,远的不说,单就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造成了空前的大劫难。就是缓慢的自然变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也颇巨。曾誉之为东方明珠的宋元时代的泉州港,后因上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时至今日,完全失去了河港、海港优势,只留给考古学家去挖掘古沉船的场地。难道,这在历史上还少见?就是今天,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滥用,又引起始料未及的后果,诸如森林和草原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乃至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如此人类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是一个人与自然不断扩展、深化和交融的过程。因而,作为与人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也应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虽然它提供不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力证据,但只要历史科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种制约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就不能排除在外。 虽然自然环境制约了人的发展,但是马克思更强调了现实的人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更强调了现实的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着自然界,同时也改造着自身。“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31)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与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他们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而人之所以做到这点,首先和主要地是由于手。甚至直到现在都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最强有力的工具的蒸汽机,正因为是工具,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手。但是随着手的发展,头脑也一步步地发展起来,首先产生了对个别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在处境较好的民族中间,则由此产生了对制约着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如果人的脑不随着手、不和手在一起、不部分地借助于手相当地发展起来的话,那末单靠手是永远造不出蒸汽机来的。”(32)可见,自从人类摆脱动物状态,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就通过劳动从单纯依赖于自然界,利用现成的自然条件逐步走上了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的加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也就不断地扩大,程度日益加深,以至今日的地球上遍布着整治过的土地,驯化了的动物,改良换种了植物,巨大的堤坝,无数的城市村镇,四通八达的道路和运河,围绕地球旋转的各式各样人造卫星,等等,等等,和远古的面貌已经大不相同。这一切被改造了的自然的发展,难道不是历史的内容? 在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人自己是如何改造的呢?这是由于劳动的需要,人便使用了手,手的利用,推进了大脑的进化,大脑的进化,便开始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了征服自然,人类“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33)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器官。”(34)从此也就开始了利用、征服自然的手段,即制造工具。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不断扩展,劳动工具也就不断更新以致发展成今天充满地球的整个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的发明制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不断提高,难道不是历史的范畴。 由上述分析看来,人与自然的辩证发展关系史,其实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史。这是因为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后两者又合称生产资料)。其中劳动者本身随着对自然的改造,也改造了自身,其中最主要就是表现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创造和发明了无穷无尽的科学技术,不断增强了对自然的驾驶能力,但却始终未能完全战胜自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依赖关系中,这其中的人,也就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历史的人”。为了战胜自然,人类制造了工具,同时也创造了诸如平整土地、高大的建筑物、宽敞的道路等,亦即创造了劳动条件,而这两者又刚好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制约人类发展的自然环境,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实际上也就是劳动对象。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必然随之不断扩大,诚如自古以来,外层空间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几乎毫不相关,而今天由于火箭及人造卫星的发明,它已经深深进入人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领域。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发展史,也就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史。所以,马克思说:“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35) 人是生活于现实的社会历史之中的,它既离不开自然环境,也逃避不了社会,而我们研究人的出发点正是“现实的人”而不是“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于是,谈完了现实的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必然也要阐明现实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的前提”。其实,所谓社会环境,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的总和,也就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和。因此,我们探讨现实的人同社会环境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要探讨人与生产关系、人与上层建筑以及人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关系。 现实的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就必须劳动,进行生产,但是,“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劳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36)也就是说,现实的人总是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现实的人在向自然界谋取生存资料的同时,也就必然创造出相应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37)亦即,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一定的生产力,同时也就创造出相应的生产关系,人是那个社会环境中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改造者。但是,现实的人在创造相应的生产关系时,必然要受到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产关系的制约。马克思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以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38)而“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39)也就是说,在私有制社会里,个人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的,他们始终逃脱不了社会的制约。由此,现实的人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现实的人既是生产关系的创造者,又必定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所以马克思说:“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40) 现实的人与上层建筑之间、特别是与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41)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就是“现实的人”,意识形态就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42)也就是说,“现实的人”是社会结构和国家,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者,他们的生产是以现实生活过程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升华,不可能超越现实的生活过程。与此同时,“现实的人”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也只能是处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环境中的人。 综上分析可见,现实的人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它必定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也就必定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实的人的生产必然要导向社会结构、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产生。现实的人在向自然谋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就必然要创造出相应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一整套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观念。“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3)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发展。但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中,“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做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愈益发展而愈益成为人类的历史。由此就必然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44)这就是说,推动历史辩证发展的正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恩格斯则直接归结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4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