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研究的社会功能(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 杨维继 参加讨论

未来是历史和现实的延伸
    在几何学上,两点可以连成直线,直线可以沿两端无限延伸。把人类历史的过去和现在连成的直线,向现在的方向上延伸,就是未来。当人们把现实看作是历史和未来的对话的时候,那么,未来就是历史和现在的延伸。从宏观上看,人类发展的这三“点”,都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而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还是展望未来。
    只有人类才有时间观念。人的生命有时间意义和时间价值,人类社会也具有时间意义和时间价值。时间观念是意识的产物,当有了时间观念以后,才使人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生活具有立体性。时间观念、人类社会生活的立体性,对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来说,只有把过去挖掘得越深,才能对未来越有信心。
    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研究历史,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去向,为自觉地推动历史前进而奋斗不息。
    中国是人类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说自己有五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并不是陶醉于甲骨文的文明,而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活力。
    我国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过伶丁洋》诗中的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民族气节的典范。文天祥以自己的死来保持民族气节,他的诗句说明了他从历史上总结出的规律,从历史的规律中吸取力量,对未来充满信心,坚定地为保持民族气节而死,必将永垂青史,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名利禄的诱惑或者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他都坚如磐石,不为所动。
    研究历史,可以更好地看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坚定自己对未来的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在革命斗争的困难时期尤为重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但是,毛泽东员志并不灰心,并没有被敌人的来势汹汹所吓倒,而是看到了积累革命力量的重要。因此,他毅然带领队伍上井冈山,一方面保存革命火种,一方面寻找机会发展,以便在将来夺取全国的胜利。当时有人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散布各种悲观论调,毛泽东同志于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总结了历史的和革命的经验,满怀信心地指出:“这是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茫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1)毛泽东这同志的这些高屋建瓴的分析,指出了革命的前途,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保证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历史学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研究历史,研究过去的事,可以更好地回答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只有关心未来的人,只有和未来的变化有关的人,对于认识过去才真正发生兴趣。“述往事,思来者”,指的正是如此。1953年,当我们的国家提出根治黄河的规划后,历史学家岑仲勉以黄河的历史为课题,撰写了《黄河变迁史》,书中认真研究了黄河的河流、河道的变迁,历史代治河经验及利弊,为治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人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得越多。爱得也会越深,民族自尊心也就越强,对未来也就越是充满信心。研究历史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试想,一个对祖国的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他的民族自豪感从何而来?一个对祖国的近代历史毫无了解,甚至不知帝国主义为何物的人,他能从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历史中激发起爱国热情吗?他能恨帝国主义吗?他能很好地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吗?他能自觉地主动地为祖国的未来而忘我地工作吗?
    史学对现实和未来产生作用,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资政性。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深入探讨以前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权衡其得处弊得失,站在新的高度和新的角度进行评议,可以为现行方针政策的实行提供实例,也可以为下一步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
    李大钊同志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12)把握住现在,正是为了未来,现在所做的一切,正是未来的历史。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现在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未来的历史。为了无愧于过去,无愧于未来,无愧于历史,我们只有立足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振兴中华,把我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正是总结了过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2页。
    ②《列宁全集》书信,第50卷,第40页。
    ③④《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8、499页。
    ⑤《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5、586页。
    ⑥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绪言。
    ⑦《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⑧《资治通鉴进书表》。
    ⑨章太炎:《讲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
    ⑩林则徐:《与胞弟椅之抡书》。
    (1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3页。
    (12)《李大钊选集》,第9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