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新中国技术观的演进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自然科学史研究》 姜振寰 参加讨论

    2新中国技术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50余年,技术观的演进既反映了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曲折和深化,也反映出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认识上的曲折和深化。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而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不是以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教育全民化、文化多元化为支撑的。中国自清末的洋务运动以来,在对待世界先进文化,包括技术文化方面,始终有一个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问题,新中国建立后,这一思想在技术观方面也无时不在反映着。
        2.1技术引进与自力更生的关系问题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贯方针,但是这一方针在不同时期,因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有不同的解释和偏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加之冷战的加剧,使中国只能向苏联及东欧的一些国家寻求援助,特别是毛泽东1950年初访苏联的成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年中,技术引进仅限于苏联、捷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从苏联引进的成套技术项目和得到的技术援助最多,“一五”期间的156项工程,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经济发展得到稳步提高,加之意识形态的作用,举国上下只认“苏联老大哥”,而且片面地认为苏联的技术水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其技术都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对此有否定意见者轻则受批判,重则划成“右派分子”,甚至作为政治犯被判刑。对本国技术力量的培育和发挥明显不足。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苏联及东欧对华经济技术援助迅速减少,中国政府连发“九评”批判苏联及东欧的修正主义,将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1958年大跃进过程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技术观成为主流。由于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使得中央领导开始认识到技术引进与自力更生应当结合,以逐步提高本国的技术力量,增大自力的成分,因此在文革十年中虽然经常声讨“帝修反”,但也在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西方的技术引进。也正是在文革期间,中国与包括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内的5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5]中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时抓紧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开设了经济特区、保税区及各地方的经济开发区,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外企的力度,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提高国产化能力,同时鼓励本国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西方新技术革命中的许多技术成果,技术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不但有技术引进,而且还有技术输出,说明中国的许多技术成果已达到世界水平。
        2.2农本主义的技术观与工业化问题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年,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发育最完整的封建社会,这是一个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两千年形成的农本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且有很大的惰性。到20世纪上半叶,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发育尚不完全,这也是中国的革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方式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这与苏联以发动工人起义首先夺取大城市,由城市再到农村的革命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时期内封建主义的农本思想对技术观有着很深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是迅速在农业社会基础上进行工业化,作为工业生产主体的工人乃至干部,其出身更多的是农民,长年的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农本主义技术观很难在短期内有根本性改变。解放初,农民所追求的仅仅是“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城市中所追求的也仅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眼光狭隘、缺乏发展的观念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一大障碍。1953年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计划用15年完成这一任务,但到1956年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现在看来,仅用3年时间,主要是在形式上完成了上述任务,人的思维观念的转变确实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毛泽东曾提出:“现在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而且,“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深挖洞,广积粮”等传统农本主义思想,导致中国在很长时期内仅注重粮食生产,对非粮农业有所忽视,甚至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更缺乏农村工业化的生产观念,使广大农村中的农业生产技术长年得不到发展,使得中国几亿农民的粮食生产量远不及发达国家几百万农工的生产水平。
        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使我们长时期对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不清,将技术与意识形态相混杂,甚至排斥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1958年大跃进、文革时期许多错误的技术思想均与此有关。真正适应工业社会的技术观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得以确立,而这种确立也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几年的大讨论,如国务院80年代初举行的两次“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讨会,中国科协及相关学会举行的“全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研讨会”、“全国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讨会”后才逐渐明晰的。
        认真研究不同时期传统农本主义技术观对新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影响,可以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新中国技术观演进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