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经常会感到,从1957年到“文革”结束这段将知识分子视为共产党的异己力量的时间里,对不同的“学术权威”还是有区别的,整体上看,中央直接点名道姓批判的、见诸“两报一刊”批判的更多的是文化、社科界的人物。知识分子历为“历次政治运动的整斗对象”这句话似应一分为二。事实上,许多技术权威经常是受保护的,或在一些重要的工程技术部门里,技术专家与工农群众的关系相对要好一些,对技术专家的使用也更为宽松一些。这是否可以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界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技术专家的工作不但距意识形态较远,而且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经济工作更为密切的缘故。 【参考文献】 1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4. 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A].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8. 3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215. 4(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560.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2. 6(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528.
(责任编辑:admin) |